拄着座杖的刘世扬(左二)陪同省里专家到试验田观摩。
记者 陈司 通讯员 白贺阳 文/图
“这块地去年播下3.85斤种子,亩产1209斤麦子。”5月22日,上蔡县东洪镇后楼村的一块试验田里,今年84岁的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刘世扬拿起一个穗大粒饱的麦穗,骄傲地向来自省、市种业界的专家,介绍今年将通过审定的一个小麦新品种“轮选121”。
在刘世扬精心呵护的这块试验田里,有近2000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最让他喜爱的是“轮选121”。“轮选121”属多穗型、中熟、半冬性、强分蘖型品种,刘世扬已培育了10年。“比养闺女还操心。”刘世扬说,“除了‘轮选121’,还有一个‘轮选88’,今年这两个新品种将完成生产试验,已通过省级联合体审定,这比打发闺女出门子还让人高兴。”一下子将打发两个“麦姑娘”出阁,刘世扬翘首期盼。
刘世扬退休前是上蔡县东洪镇农技站站长,现为上蔡县创新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从1995年开始,20多年来,他因痴迷于育种事业,在当地被称为“上蔡县的袁隆平”,这是育种界人的共识。
“从配制组合、杂交,品种选择、品种比较,扩繁到进入国家或省试验程序,一个好品种从培育到通过审定,幸运的话至少需要10年,一般需要12年,超过15年不能通过审定,该品种面临的命运只能是淘汰。”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郏治国说。目前,刘世扬团队参加国家、省各类试验的小麦新品种共有11个,其中参加生产试验2个,今年将通过审定;参加区域试验6个,参加品种比较试验3个。
“走得最多的是土路,摸得最多的是麦穗,记得最深的是各种数据。”虽然80多岁了,但刘世扬依然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他每天下地回来,坚持记日记,安排工作有条不紊。
从事育种研究以来,刘世扬带领他的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先后承接完成省、市科研项目32个,取得科技成果奖项26个,培育出芝麻和小麦新品种6个。他的团队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先进单位、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普先进单位。他先后在国家、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完成自主创新技术12项,荣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感动天中十大人物”等称号。对于刘世扬来说,这些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刘世扬说:“今年通过审定2个,明年可通过审定2个,后年有望通过3个,我已经84岁了,能干事的时间不多了,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培育出至少10个小麦新品种,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我不能停下来。”
刘世扬拄着座杖,走路时当拐杖,累了在田间地头歇一歇,座杖就成了座椅。麦子由青变黄,望着一望无际的“麦海”,他的眼神在寻找那颗让他最满意的“麦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