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7日
科学认识噪声危害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噪声危害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噪声是仅次于衰老的致聋病因,除生产性噪声,生活娱乐噪声的危害也普遍存在。
  噪声的危害。从卫生学意义上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和非听觉系统均可造成损害。噪声长期干扰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甚至产生神经衰弱症候群等情况。
  长期在90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耳聋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国的法定职业病。我国现有数千万劳动者暴露于噪声作业的环境中,约16%的成年人听力损失是由工作中过度暴露于高噪声环境所引起,即职业性听力损失,近些年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很多地区在岗劳动者最主要的新发职业病。
  如何预防?控制噪声的根本措施是消除噪声源,在生产生活中完全消除噪声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噪声强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防止噪声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不长时间使用耳机。戴耳机时注意耳机音量小于60分贝,少于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少于60分钟。每天使用耳机 2个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3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建议使用耳机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使用耳罩式耳机,不使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听力。
  不长时间接打电话。频繁接听或长时间打电话,是造成听力受损的一大诱因,可能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接听电话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并尽量使用免提,减少对耳朵的伤害。
  远离噪声和爆震现场。远离噪声和爆震现场,例如放爆竹、爆炸等,避免噪声及其产生的冲击波对耳朵造成的影响。
  及时就医。当耳朵出现痒、痛、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驻马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 尼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