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先辈: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此刻是2025年的初秋,窗外孩童的嬉笑声从远处传来,秋风将桌上的历史课本掀开,全民族抗战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顿时,我思绪万千,忍不住提笔写下此信,与您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以一个后辈的视角回望,课本上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像丝线一样串起中国的抗战史,那些在黑暗里熠熠生辉的火光,是无数封在战壕中的家书,是无数具背刻“忠义”二字的脊梁,是无数座在枪林弹雨中屹立不倒的界碑。时间将滚烫的信仰凝结成博物馆玻璃后沉默的展品,年少的我总以为“铭记”就是记住日期和事件,却忘了烈火冲天的战场上,那些眼眸里倒映的光。
我第一次知道您的故事,是在历史课上老师播放的纪录片里。您穿着破旧的草鞋行军,枪林弹雨中背着重伤的战友匍匐前行。那天晚上到家后,我吃着母亲切好的新鲜水果,忍不住落下泪来。想想我们嫌弃食堂饭菜的日常,和您只能用树皮果腹的艰苦日子,不过隔了80多年啊。
暑假,我随父母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万人坑”遗址时,想起历史课本上记录的伤亡数量和战役经过,那些抽象的数字突然具象为锥心之痛。走向出口时,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我才懂得,您经历的苦难远比我想象中深重得多。
亲爱的先辈,您或许没有名字、没有雕像、没有传记,但您在某个瞬间用生命完成了对永恒的注解。
在班级辩论赛上,我们曾激烈讨论“当代青年该如何爱国”。有同学说:“像先辈那样随时准备牺牲。”但更多的声音认为:“把专业学到极致,就是最好的报国。”这场辩论赛让我明白,不同时代有不同使命,但内核都是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先辈,您知道吗?当年被炸毁的铁路桥,如今“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而过;你们用扁担挑粮走过的羊肠小道,如今已被穿山越岭的隧道和高速公路取代,昔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您照片里挺直的脊梁,那是民族精神不屈的象征,是我们骨子里“宁死不屈”的倔强,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永恒誓言。您看,时间改变了山河的面貌,却让精神的火炬燃烧得更加明亮。
此致
敬礼!
荆烽娟
2025年8月18日
(荆烽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级(35)班学生,指导老师:温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