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守着河水 守着岁月
——给1937年先辈的信
  敬爱的张德胜爷爷:
  展信安!
  书桌玻璃垫下的军功章又被阳光晒得发亮了。铜面上“1937.7卢沟桥”的刻字被磨得浅了些,可您名字的笔画——“张德胜”三个字,反倒像生了根,每次看都觉得比前一天更清晰。这是我在区档案馆的“无名英雄遗物展”里发现的,讲解员说。这枚军功章的主人隶属二十九军,当年在卢沟桥东头的掩体里牺牲,身上没找到其他物件,就这枚军功章刻着名字。那一刻我突然想,您会不会正等着有人叫您一声“张爷爷”?
  上周去卢沟桥,特意摸了摸东头那截带弹孔的栏杆。石面凉得渗手,像您当年握过的步枪枪身吧?史料里说,你们那会儿白天顶着日头练劈刺,晚上就蜷在桥洞下,枪杆上的露水能拧出半杯。现在桥洞下装了恒温展柜,里面摆着复建的掩体模型,按下按钮就能听见模拟的风声——和您当年听的应该一样,只是现在风里没有硝烟,只有游客说“看,这就是当年他们守过的地方”。
  军功章背面有道细微的裂痕,像被什么硬物硌过。档案馆的老人说,可能是您揣在怀里突围时,被子弹打中的怀表硌的。“那批兵好多人怀里都揣着东西,有家书、有照片、有娘给缝的布条。”他说这话时指着展柜里一张泛黄的布条“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胜”字,说不定就是您家人绣的,盼着您得胜归来。”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非遗展上看到的“京绣”,姑娘用金线绣着和平鸽,针脚比当年的布条细巧百倍,可我总觉得,不如您怀里那枚“胜”字有分量——那是拿命托着的盼头啊!
  您一定没见过现在的北京。从卢沟桥坐地铁到天安门,不过40分钟。上周我去国家博物馆,看见你们用过的“汉阳造”步枪旁,摆着咱们自己造的狙击步枪,枪身上的瞄准镜能放大20倍。讲解员说,这枪能打穿一公里外的钢板。我突然想起史料里写的“你们用步枪打坦克,枪膛都打红了”,要是您能看见这枪,会不会笑着说:“当年要是有这家伙,咱能少流血。”
  有个细节我总记挂着。档案馆的日志里记着,清理战场时您口袋里有半块没吃完的窝头。现在从卢沟桥往南走两站地,就有个便民食堂,早上卖的糖火烧甜得很,排队的老人里有位退伍老兵,总说现在的粮食精贵,得想着当年有人连窝头都没有吃。我每次去都买两个,一个自己吃,一个放在您军功章旁边——张爷爷,您尝尝,这是用新磨的面粉做的,比当年的麦麸香多了。
  翻史料时看到您牺牲时才23岁,突然愣了一下。我爸说,他像您这么大时已经在大学里学机械了,天天琢磨怎么造更结实的零件;而您那时,正琢磨怎么用一把大刀劈开侵略者的防线。可我总觉得你们是相通的——我爸说他当年画图到深夜,桌上的台灯总亮到后半夜,就像您在掩体里借着月光擦枪,都在为心里的“正事”熬着劲。这股子不肯歇的劲儿,是不是就是课本里说的“百折不挠”?
  暑假前最后一节历史课,老师让我们在便签上写“给抗战英雄的一句话”。我写的是“您守的桥还在,桥下的水,正载着我们往前淌”。现在那张便签就压在军功章旁边,风吹过书桌时,纸角会轻轻碰着铜面,像我在替您摸了摸这太平年月的阳光。
  军功章的铜色会慢慢暗下去,但您的名字不会。就像卢沟桥的狮子,哪怕被炮弹崩掉块石头,也照样守着河水,守着岁月。
  此致敬礼!
  潘钰阳
  2025年8月6日
  (潘钰阳,市第二初级中学八(8)班学生,指导老师:吕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