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未竟云霄 我们接棒
——致抗日航空英烈的一封信
  尊敬的抗日航空英烈:
  此刻,我正站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前,瞻仰庄严的英烈纪念碑。望着你们目光坚毅的塑像,我强烈感觉到信念、使命、责任、荣誉是你们一生的写照。你们可知道,祖国的蓝天上,也应有一座由祥云铸成的丰碑。这丰碑——南国的风抚过它,东海的涛见过它,长城的青砖仰视过它;这丰碑——屹立于九州大地的苍穹之上,记录着抗战时期你们的英勇事迹,记录着人民对你们的深切缅怀。
  还记得1937年8月14日,你们在杭州笕桥上空迎击日机,获得了“八一四”空战大捷。你们为抗日救国,进入中央航空学院学习。学校门口的迎新条幅上写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飞机、兵舰和阵地同归于尽。”这些你们做到了,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你们用生命写下的铮铮誓言。
  阎海文在跳伞落入敌阵后高呼:“中国无被俘空军,中华民族万岁!”坦然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沈崇诲放弃了跳伞机会,驾机冲向日寇巡洋舰,机毁人亡。你们用短暂的生命向我们诠释了爱国情怀与献身精神的高度统一,淬炼出中国航空人最珍贵的精神基因,孕育了后世为人称道的空中拼刺刀精神。
  如今,祖国的蓝天上,歼-20战斗机呼啸而过,引擎的轰鸣震彻云霄。昔日被日寇炸毁的南苑机场废墟上,如今已建起了一座航天科技园。孩子钻进飞行模拟舱,兴奋地高喊:“我要当飞行员!”若你们能看到这一幕,该有多么欣慰啊!你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开出了最灿烂的科技之花。
  纵观我们的航空发展史,体现着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顾诵芬院士从小就目睹日寇轰炸家园而立志航空报国,冒着生命危险3次乘坐战斗机跟随观察歼-8战斗机的飞行状态,最终解决了困扰中国航空工业多年的跨音速振动问题。罗阳担任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目睹了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的升降,却因过度劳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当代航空英雄与抗日航空英烈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奉献精神一脉相承,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业定力,又有“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使命与担当。
  后辈在此郑重宣誓:我们定会握好接力棒,你们未竟的云霄,我们尽力翱翔!
  此致敬礼!
  崔 越
  2025年8月1日
  (崔越,市第二初级中学九(1)班学生,指导老师:许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