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孙景灏先生:
您好!
八十八载光阴流转,1937年的硝烟已然散尽。一个偶然映入眼帘的挺拔身影瞬间触动心弦——那轮廓,让我想起了您,想起了您作为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想起了您为挽救民族危亡所献出的年轻生命。这份萦绕心头的深切怀念,促使我提笔写下这封信。
12岁那年一个夏日的午后,为躲避突如其来的骤雨,我跑进了路边一间名为“天中书苑”的书店。雨点急促地敲打着玻璃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略带潮湿的墨香。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纸张泛黄的旧籍,指尖触碰书页的刹那,时光轰然倒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宁静,日寇狰狞的面目彻底暴露,中华大地陷入血与火的深渊。上海沦陷后,侵略者的野心如野草般疯长,如瘟疫般向南京蔓延。1937年12月3日,为炫耀武力、震慑中外,日军第101师团6000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从沪西丰田纱厂倾巢而出,悍然闯入公共租界,举行规模空前的大游行!他们趾高气扬,队伍如一条毒蛇在租界的街道上蜿蜒爬行。令人心寒的是,租界当局慑于淫威,不仅未加阻拦,还派出大批巡警沿途警戒、封锁道路,严令沿街商户闭店、住户紧闭门窗。死寂的街道,只有侵略者的皮靴践踏路面的沉重回响。压抑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就在下午1时45分左右,当日军行至南京路与广西路交叉口时——
“轰!”
就是那一刻,一声巨响传来!一位热血青年高举双臂,如同一道撕裂黑暗的闪电,毅然决然地从临街高楼窗口纵身跃下,精准地、带着万钧之力,坠入日寇队伍的核心!那一声巨响如同抗战呐喊,让3名日寇当场毙命或重伤。
您牺牲时双目圆睁、怒视凶顽。那份“日寇未除,死不瞑目”的悲愤和遗恨,足以令山河落泪、天地动容!事后人们得知,那位蹈死不顾的烈火般的勇士名叫孙景灏——只是一位在印刷厂默默工作的普通青年,也是铁血锄奸团孙亚兴小组的一员。
合上书页,窗外大雨滂沱,拍打着玻璃,如同我心头的悲怆与震撼交织汹涌,久久无法平息。
先生啊!您并非手握重兵的将军,亦非名动一时的显贵,您只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中的一员。正是这普通身份下的“不普通”,令人刻骨铭心!您选择了粉身碎骨,只为唤醒沉睡的同胞。那一刻,您渺小的个体生命,迸发了照耀山河的万丈光芒。
虽然现在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过去了80年,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些作出伟大贡献的先辈,没有你们的前仆后继就不会有胜利。在这里我想对您说:“先生,谢谢您对抗战作出的贡献。”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您的行动无不昭示着对祖国的热爱,您的牺牲是重于泰山的。
我想您一定很想看看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吧?如今的南京街头,硝烟散尽、霓虹流淌;梧桐掩映下,孩童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回荡;白玉兰树旁,老人闲坐对弈,落子从容不迫;风和日丽时,青年弹唱《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动听悦耳。现在的中华大地,高铁飞驰,连接南北西东;巨轮远航,联通四海五洲;“北斗”守望,辉映万里苍穹;“嫦娥”探月,遨游浩瀚宇宙。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在您和无数先烈奠基的土地上,筑起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大厦。然而,国耻二字,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每个国人心头。南京城内的纪念馆钟声长鸣,抗战史的每页都浸透着血泪,警示着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您的名字,与万千先烈一同,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与记忆,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先生,您曾说“日寇未除,死不瞑目”。如今,东瀛的降书早已泛黄,但我们深知,和平需要永恒的守护,复兴之路未有穷期。喀喇昆仑的冰峰上,戍边战士以“清澈的爱”筑起界碑;静悄悄的实验室里,科研者在芯片的方寸间挑战巅峰;广袤的乡村田野中,扶贫干部把希望播种在每寸土地上……您当年那惊天一跃所彰显的“粉身碎骨浑不怕”之精神,并未随硝烟散去,它已化为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奔涌。
恍惚间仿佛又见您——一袭旧衫、身影挺拔,静立在流光溢彩的外滩灯火深处。先生,是您来故地重游了吗?
此致敬礼!
一位和平年代的后辈
2025年7月25日
(王靖漪,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