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爷爷:
此刻是2025年的夏天,我坐在支队的值班室里,窗外蝉鸣阵阵,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趁着执勤间隙,我翻看着手机相册里您的老照片,指尖停留在那张军毯的特写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弹孔和密密麻麻的补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那段烽火岁月。恍惚间,我又回到了儿时的夏夜。您摇着蒲扇,把我搂在怀里,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军毯上的每处痕迹,讲述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还记得1937年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吗?那时您才15岁,听说焦竹园来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连件像样的棉袄都顾不上拿,光脚跑了20多里山路去参军。游击队指导员看着又黑又瘦的您直摇头说:“娃娃,你这身子骨连枪都扛不动啊!”您二话不说,冲到院子里抡起那个百十来斤的石磨,硬是咬着牙转了3圈,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指导员被您的倔劲打动了,这才收下您当了个勤务兵。后来您常跟我说,要不是当时拼了命地转那石磨,可能就赶不上打日寇了。说这话时,您眼里总闪着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
1940年在皖东打游击时,您已经是特务连的班长了。我永远记得您讲的那个惊险的夜晚和3个战友趁着月色摸到日军运输队驻地。你们用牙齿咬开铁丝网,匍匐前进了一里多地,终于接近了停放卡车的场地。您把手榴弹捆在一起,拉响引线后迅速扔向油罐车。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您和战友借着火光撤退。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棉衣被打穿了3个洞,您却奇迹般地只擦破了点皮。大队长把缴获的这条军毯奖励给您,并拍着您的肩膀说:“小史,你小子命硬,这条毯子给你当护身符!”现在,每当我在支队讲起这个故事,那些年轻队员都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眼里满是敬佩。有个新来的小伙儿甚至偷偷跟我说:“队长,您爷爷真厉害,要是在现在,肯定是个顶尖的特战队员。”
爷爷,您知道吗?2021年春天,县里要筹建抗战纪念馆,并征集文物。那时我已经入警4年,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捐赠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条陪伴了我们家80多年的军毯,走向纪念馆的展台。阳光透过天窗洒在军毯上,那些弹孔和血迹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我突然想起您临终前说的话:“这条毯子要留给需要它的人。”当工作人员接过军毯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现在每次去纪念馆,我都会指着那个展柜告诉旁边的人:“看,那就是我爷爷的军毯,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与崛起。”
您当年放牛的那个山坡,现在成了我们支队的野外战术训练场。去年夏天,我们还在那里开展了一次反恐演练。村党支部书记特意带着孩子观摩,说要让娃娃看看新时代的“特种兵”。演练结束后,一群小朋友围着我问东问西,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我的装备问:“叔叔,你这些是不是比太爷爷当年的枪厉害多了?”我蹲下身,指着她胸前的红领巾说:“装备是进步了,但守护人民的心永远不变。”村里的小学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室,去年还出了3名大学生。他们在给我的信里写道:“哥,我要像爷爷那样保家卫国,不过是用法律和科技。”
我现在是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的一名民警。去年在执行一场重大安保任务时,我在烈日下连续站岗8个小时,汗水把制服浸得能拧出水来。当我觉得快坚持不住时,突然想起您说过,当年徐州会战时,您和战友在战壕里一趴就是几天几夜,饿了就嚼几口干粮,渴了喝雨水。想到这些,我重新挺直了腰杆。任务结束后,我特意抽空回了趟纪念馆,站在军毯前轻声说:“爷爷,您当年的坚持,我现在懂了。”
昨晚处置一起持刀伤人警情时,现场有个8岁小男孩吓得直哭。我蹲下来,掏出手机给他看您的老照片说:“别怕,叔叔的爷爷当年打日寇都不怕。”他眨着泪眼问:“那你爷爷是英雄吗?”我帮他擦掉眼泪,指着臂章上的警徽说:“他只是千万普通战士中的一个,但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大家了。”小男孩突然挺起胸膛说:“我长大了也要当警察!”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薪火相传的希望。
爷爷,现在的我每天都穿着藏蓝色的警服,巡逻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看着广场上跳舞的老人、嬉戏的孩童、约会的情侣,我就会想起您常说的那句话:“活着的人要替牺牲的战友多看看这太平盛世。”虽然时代变了、战场变了,但您教会我的勇敢与担当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次出警前整理装备时,我都感觉您就在身边,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帮我系紧每个扣子。
此致敬礼!
您永远的孙子小史
2025年7月8日
(史 令,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