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宽容到底要多宽
  □ 王 伟
  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宽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因三尺宅基起纠纷的“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康熙年间,当朝大学士张英老家宅基与吴家为邻,中间有个空地,因吴家建房想占用空地引起张家不满,张家人便给在北京做官的张英修书一封,意欲让张英出面干涉此事。而张英却在回信中只写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知其深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地三尺,后来谁也没有建房,遂成“六尺巷”。张英的宽容大度至今令后人称颂。
  而《三国演义》中,蜀国军师诸葛亮委任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街亭。马谡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叮嘱,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而到街亭后,马谡自傲轻敌,无视副将王平再三劝阻,自作主张,武断部署,将营寨安扎在街亭山上。后遭魏军张郃截水断粮纵火烧山,憾失街亭。诸葛亮知道街亭丢失后,只能率军退守汉中。作为一名被诸葛亮器重的蜀汉将领,马谡很有才华,在平定南中叛乱时提出的策略对稳定蜀汉后方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致使蜀汉北伐功亏一篑。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容一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润滑剂的功能。然而现实生活中,宽容是把双刃剑,如何使好这把剑,还要看具体的人或事。
  宽容有时就像吹一个气球,每一次宽容都是朝这个气球里充一次气,每充一次气气球就鼓起一些,并会越来越轻,越来越失去重心,最终会飘飘然。直至气球里宽容的气体达到饱和界值后,如果再朝里面充气,就是一声——砰,炸了。这一炸就是粉身碎骨。
  首先,宽容要有正确的支点作为支撑。换句话说,宽容要有宽容的原则和底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失去原则、失去理性的宽容,事实上是对错误的不责备、不纠偏、不作为,只会令过错方混淆视听、毁掉人生。那种默认只会姑息和放任过错方,令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宽容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人贵有自知之明,对错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盛开在人伦道德的基准沃土上的鲜花。得到理解的回应,宽容的鲜花才会长开不败。古时“遗簪绝缨”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是给予的金面子、大自尊。过错人能理性地认知,感于对方的宽容,理解对方的大爱,才会在日后不遗余力地付出。
  再次,要把握好宽容的宽度和长度。宽容只是给过错方一个悔改的缓冲时间和过程,把握好尺度尤为重要。人常说,事不过三。错的次数多了不去纠正,久而久之,错误会对宽容产生抗体。纵然“七擒孟获”以攻心为上,最终令其归心,但这期间孟获的抗体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良药苦口,解除病疾时的阵痛也是有必要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果把宽容比作一扇门,智慧才是推开它的唯一力量。那扇门最大的转角总要被隔靠在大非的墙上,否则宽容的门便成了纵容的洞。所以,宽容的气球到底吹多大才合适,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它内外压强的最好界值,这是一门精妙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