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佳瑞 唐雅琴
几年前,一行人去平舆县万冢镇采风,有人突发奇想:“‘冢’者,坟墓也。何不改为‘万家镇’?”而熟悉当地历史的人却不以为然——“万冢”,并非坟墓众多的意思,它承载的是当地人对死后葬于此处的明代清官万孟雅“为民、自律”人品、官德的尊崇与纪念和对崇德向善、实干担当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汝宁府志》记载,万孟雅于明朝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公元1368年~公元1375年)任汝宁知府,卒于任上,葬于城东。按照古代丧葬制度,作为省级官员的万孟雅,其葬所即谓“万冢”。“万冢”之名则由此延续至今。
万孟雅,江西南昌人,生于公元1293年前后。其先祖万章为一代大儒、孟子得意门生,曾参与编撰《孟子》七篇。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其父万金因通晓经学、品行端正,授任浙江提举司。身为世家子弟,万孟雅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和清廉家风熏陶,于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考中进士。
明朝建立后,作为元朝旧臣的万孟雅被留用,于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续任汝宁知府。是时,正值“江西填湖广、填河南”大规模移民时期。万孟雅廉洁公正、威严有声望,深受官吏与百姓敬畏、信服。针对当时户籍脱漏、乡里小吏趁机舞弊等问题,他大力整顿户籍、清理赋役,最终推动当朝“海内赋役始得其平”,实现了赋役的公平分配。
万孟雅饱读儒家经典,深谙《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谛。他将发展农业与复兴教育视为治政首要。他崇尚节俭,食则粗茶淡饭,衣则棉麻粗布,只靠俸禄生活,且十分平易近人,让百姓敢于亲近;家中倘有节余,都用于周济穷苦人家。万孟雅对家人要求极严,常教诲家属:“非礼之事不可做,不义之财不可取。”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家属无一不奉公守法;受其感化,下属各级官员则皆清正廉洁,争相为民谋利而不与民争利。在他的治理下,汝宁府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百姓对其交口称颂。
因元末战乱频仍,致使汝河堤防年久失修,汝宁府连年遭遇洪灾。万孟雅到任后,主持修筑了汝南城北的汝河大堤,并修建泄水闸2座。他日夜勤于公务,终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叮嘱妻儿:“我一生为官清白,并无积蓄,仅留清名传世。我死后,丧事务必从简,灵柩就地安葬即可,不必向朝廷请求赐葬回乡,也不可收受任何礼金。”万孟雅去世后,人们纷纷登门祭拜,见灵堂中停放着一口未上漆的白茬棺材,又听闻万夫人连护送灵柩回南昌的费用都凑不齐,无不唏嘘。大家商议,要为万知府妥善办理丧事。万夫人遂出示万孟雅的生前遗嘱,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众人只得在城东30里处择地安葬了万孟雅。
万孟雅一生共生育4个儿子。其小儿子万文德,于元末为避战乱迁居淮安,逐渐形成淮安万氏分支;其他后人,则多在万孟雅坟墓附近建房守茔,扎根落户、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得名“万冢”。如今在万冢一带,除部分万姓原住民外,万孟雅后裔皆奉万孟雅为始祖。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地万氏祠堂中仍多供奉着万孟雅像。
万孟雅在万冢的后裔中,以万道同(公元1870年~公元1958年)最为知名。万道同为晚清拔贡,精通戏曲创作,和万冢当地同时期副贡万世芳共同创立了“丝弦道”(又称“清音”)剧种。自清末以来,这一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在豫东南及安徽阜阳一带广受群众欢迎。2007年,“丝弦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万道同、万世芳创作的《德孝情》改编的同名剧目,曾获省级大奖并进京演出,成为展示豫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平舆大地上,清廉的基因生生不息,从未断裂。东汉名臣陈蕃,少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壮志,为官后始终做到清廉自守、刚正不阿。任乐安太守时,陈蕃拒绝权臣馈赠、严惩贪腐官吏,一时传为佳话。从陈蕃的“清廉奉公、心怀天下”到万孟雅的“为民、自律”,从陈蕃的“扫除天下”到万孟雅的“白茬棺材”,清廉官德、清风正气一脉相承,崇德向善、实干担当代代笃行,日益形成平舆大地鲜明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