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联合 班新河
香菇是我省第一大主栽品种。当前,我省已进入高温酷暑盛夏季节,是香菇生产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时期。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根据香菇主产区实际生产经验,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香菇生产高温减灾技术措施,供生产中参考应用。
科学预防高温热害
1.高温危害。发菌及转色培养阶段,如果菌棒温度持续在32℃以上容易发生烧菌现象,主要表现为菌丝活力下降、生长停滞、出现高温抑制线、菌袋变黄变褐等现象,严重的会滋生大量细菌或霉菌,使菌袋松软发臭并报废。相关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使菌丝呼吸速率加快,菌袋内氧气不足,菌丝细胞启动无氧呼吸,一方面产生大量乙醛、乙醇和乳酸等有毒代谢产物;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热量,使菌袋内的温度进一步升高,致使菌丝活力和抗性下降,甚至是死亡,杂菌滋生,导致菌棒污染甚至是腐烂。
2.设施降温。发菌及转色期间,如果遇到高温,首先要采取措施防止烧菌,最大限度降低发菌室(棚)内的温度,定时进行通风换气,具体措施:(1)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可加装风机水帘,可降低环境温度8℃~10℃,同时增加通风量;(2)增加发菌室(棚)顶部及四周遮荫层厚度,减少热辐射增温;(3)在发菌室(棚)顶部安装喷水带喷淋降温、地面喷水蒸发降温,注意严禁向菌棒直接喷水降温,以防止高温高湿环境下菌棒污染;(4)如用大棚养菌,可搭设双层遮阳网,网与网之间的距离保持40cm以上,并保持大棚内通风顺畅;(5)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化制棒,在环境可以控制的培养室养菌,以最大程度降低外界环境变化对菌棒培养的不利影响,提高养菌质量。
3.调整技术措施。(1)减少菌棒摆放层高,尽可能近地面摆放,以利用地面的温湿度条件;(2)高温期严禁刺孔、搬动菌棒,以免引起菌丝呼吸代谢加快、产热增强,加剧菌棒高温烧菌;(3)需要增氧放气的菌棒应在高温过后进行刺孔,刺孔时选择气温较低的时间,分批次进行,并注意通风散热。刺孔后可垛成“2×3”字垛(即一层2个袋,一层3个袋交错摆放),这样通风换气效果比较好,氧气可以从刺孔眼进入袋内供氧。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密切观察菇蚊、菇蝇等害虫动态,对发菌室(棚)及周围环境须预先进行消毒杀虫。
应对高温热害的关键管理技术要点
1.合理安排降温喷水方式、次数和通风时间。
2.发菌及转色期,为防止烧菌,可采取增加、增密遮阳网,保证遮阳网与棚膜间保持40cm左右的空隙,防止遮阳网紧贴棚膜。增加棚顶、窗及四壁遮荫层厚度,适时采取棚顶喷水、地面喷水等降温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发菌棚内的温度,可以在温度最低的时段如晚上进行通风增氧、降温。需要增氧放气的菌棒应选择温度较低时分批进行刺孔,刺孔时注意通风散热,消除菌棒产热引起的高温烧菌。
3.适度控制生产规模,生产者应根据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设施水平控制生产规模,防止因管理不到位造成损失。
4.加强病虫害防控,菌棒在高温条件下,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下降,因此,需特别注意病虫害防控。菌棒进入菇棚设施之前,应对设施内外环境进行清洁、消毒、杀虫等处理。要加强巡查,对已出现病菌感染的菌棒,应及时清理出菇棚。发生重度污染的菌棒,须在高温灭菌后再进行开袋晒干处理,或直接进行堆制沤肥等无害化处理。
(作者均为驻马店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河南省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