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诚 徐 丹
近日,位于确山县三里河街道中店社区的乐中民宿,乡村如画、田园如歌,游人络绎不绝,步步为景、人在画中。中店社区利用128户闲置院落,投入资金1600万元推出36套民宿,农文旅有机融合,把颜值变产值,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万元,实现了乡村建设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建设宗旨。
近年来,确山县立足县域实际,狠抓乡村建设,探索了一条符合确山实际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
精心谋划、高位推动,构建和美乡村建设新格局。确山县始终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建立“县统筹、镇推进、村落实”三级联动机制。结合确山“山区、平原、丘陵”并存的地形特点,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确山县和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一轴两带三区”(即以京港澳高速为轴,打造淮河生态带和竹沟红色文旅带,建设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农文旅融合区、南部生态涵养区)空间布局。出台《确山县和美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整合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资源,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320个。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该县按照“基础好、特色明、潜力大”原则,首批选取竹沟镇竹沟村、瓦岗镇常庄村、留庄镇大赵楼村等12个村作为示范点,重点打造“红色文旅型”“生态康养型”“产业带动型”三类样板。通过“示范村带一般村、强村带弱村”,把194个涉农行政村(社区)分为三个批次,精准推进。选定西部山水相连的竹沟、石滚河、瓦岗三镇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进行连片资源整合。遵循“生态优先、功能完善、文化传承、美丽宜居”原则,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完善乡村功能体系。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在朗陵街道朱李庄村的采摘园里,阵阵浓郁的葡萄清香扑面而来,游客穿梭其间,体验采摘乐趣。朱李庄村发展葡萄采摘,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朱李庄村的发展得益于确山县坚持产业兴村,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立足确山畜牧、中药材、林果等优势产业,打造提琴、中药材、畜牧等产业集群,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2.6万农户增收。依托老乐山、薄山湖等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耕体验+民宿经济”新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建成县级电商物流园,培育“确山红薯”“瓦岗西瓜”等网红品牌。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通过“村民议事会”“小板凳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保建设符合村民需求。刘店镇后山村在改造过程中,采纳村民建议保留古树、古井,既留住了乡愁,又提升了村庄风貌。推行“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捐资捐物。2024年,全县村民自发参与环境整治3.2万人次,捐资捐物折合860万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变化。目前,全县194个涉农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均在99%以上,村级文化广场、物流配送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宽带数据全覆盖,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坚持抓党建促振兴,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建强村级班子,实施“头雁工程”,选拔致富能手、返乡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目前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带头人占比达75%。开展“机关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结对帮扶,68个县直单位与示范村结对,帮助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420个。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村级矛盾调解室、微治理工作室,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示范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加强与黄淮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在为大学生提供乡村建设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在村庄规划、产业布局、流量经济、网红点打造等方面得到反哺支持。
盘龙街道周湾社区采取“党支部引领+土地流转合作运营”集体经济增效模式,建设周湾社区乡村旅游带,完成土地流转2000多亩,每年村集体经济净收益在50万元以上。该县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和美乡村可持续发展。设立村级管护基金,推行“门前三包”“路长制”,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通过“财政奖补+社会资本+村民自筹”多元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近4亿元参与乡村建设。以优势产业、新型主体、市场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将和美乡村建设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对成效显著的村给予项目倾斜,激发基层干劲儿。
注重整合资源,形成多要素联动的推进体系。实施“新农人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00人,吸引560名人才返乡创业。把沟渠连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工作与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需要统筹结合,筑牢发展根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效率,稳住农业基本盘。通过宅基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土地1800亩,用于产业发展。与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合作建立红薯产业研究院、中药材深加工研发中心、种羊繁育基地等,推广智慧农业,提升产业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