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费长房学艺 及“悬壶济世”的传奇来历
  □ 徐佳瑞 申和平 唐雅琴
  在平舆县东和店镇的苍松翠柏间,一座古朴的仙翁庙静静矗立,庙中供奉的据传是东汉时期“悬壶济世”的传奇人物——费长房。这一传说不仅载于史册,更在中原大地流传千年,成为中医文化中“医者仁心”的象征。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水经注》也说:“澺水又东经平舆故城南……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郡市,长房从之。同入此壶,内有仙路隐沦,虽能役使鬼神,而终同物化。……澺水东南流为葛陂,昔费长房投杖于此。”竹杖化龙,故地有“回龙鼻”之谓。两段史料遥相呼应,勾勒出费长房遇仙学艺的奇幻序幕。
  东汉末年,天下瘟疫横行。一日,汝南(今平舆射桥西北古城)街市上来了一位背着青铜大葫芦的白胡子老翁,人称“壶公”。他摆摊行医时,总将葫芦悬于案头,凡经他诊治的病人无不药到病除,更常将卖药所得周济穷人。时任市场管理小吏的费长房,偶然发现壶公每至黄昏便纵身钻入葫芦的秘密,心中暗生敬佩,遂每日默默为其清扫摊位、奉送饮食,如此坚持数月。
  终于有一天,壶公对费长房低语:“今夜无人时,可来此相聚。”当晚,费长房依约而至,只见壶公轻拍葫芦,二人竟一同跃入其中。刹那间,葫芦内豁然开朗:青山叠翠、流水潺潺,亭台楼阁点缀于云霞之间,俨然一处世外桃源。壶公抚须笑道:“吾本仙人,观你心性谦恭,可传你道法。”费长房大喜过望,当即跪地拜师。
  学艺期间,壶公曾以幻术考验费长房的定力。一次,壶公在楼上设宴,称楼下有薄酒相待。费长房命数十人去搬酒瓮,竟纹丝不动;而壶公仅以食指轻提,便将酒瓮轻松置于案上。更神奇的是,看似只能装一升酒的瓮,二人对饮至天明仍不见底。不久后,壶公欲带长房云游,却见他面露难色:“家中亲人若知我突然离去,必然忧虑。”壶公遂给其一截与他等高的青竹杖,嘱咐道:“你持此杖归家,言患重病卧床,将竹杖置于榻上即可,切勿多言。”
  费长房归家后依计而行,家人果然见“他”卧床而亡,悲痛之下将竹杖当作遗体下葬。而真正的费长房则隐身一旁,强忍泪水随壶公离去。此后,壶公将他置于虎群之中,只见猛虎咆哮扑来,长房面不改色,又将他困于山洞,头顶悬着千钧巨石,蛇群啃咬着吊绳,他仍泰然处之。壶公见状赞叹:“孺子可教!”
  然而,当壶公命他吞食一堆恶臭之物时,费长房终因难忍恶心而拒绝。壶公叹道:“惜哉!你本可位列仙班,今功亏一篑。然赐你符咒之术,亦能在人间寿活数百岁,普救众生。”说罢,赠予他一本《驱鬼治病经》和一根青竹杖,允其返乡。
  费长房骑上竹杖,闭目间只觉风声呼啸,睁眼时已至葛陂岸边。他将竹杖投入水中,只见一道青光闪过,竹杖化作青龙腾空而起,又俯冲入水,荡起层层涟漪——此地后来便被称为“回龙鼻”(今杨埠西北七里处的洪河湾)。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平舆葛陂,在县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而他的家乡费庄,正位于距此十多里的龙王庙东北方。
  自此,费长房便在家乡悬壶行医,且对富人收取药费、穷人分文不取,只说一句:“治病救人,本是分内之事。”
  费长房的故事,孕育了“投杖成龙”“悬壶济世”两个经典成语。回溯本源,“壶”即“壶卢”,形似葫芦,却暗含包容万物之意。医者悬壶,悬的不仅是装草药的容器,更是一颗容纳众生疾苦、普济天下的仁心。从敦煌壁画中济世医者的身影,到近代名医施药救人的善举,再到当代医护人员逆行抗疫的身影,这一文化符号穿越千年,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中医文化的精神图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者,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平舆古县的传说仍在流传,《后汉书》的文字依旧清晰,仙翁庙前的香火终年不绝。费长房的故事,恰似他投入葛陂的竹杖,化作文化的神龙,在历史的长河中腾空而起,盘旋翱翔,诉说着中华民族对医德、智慧与仁爱的永恒追求,也守护着医者仁心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