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我与《驻马店日报》40年不舍的情缘
——新闻、“三论”与副刊交织的往事
□ 王太广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驻马店日报》已走过四十载春秋。对于我而言,这40年,是与《驻马店日报》结下不解情缘的40年,是在这份报纸的滋养与陪伴下学习、成长的40年。尤其是新闻激发我的采访动力,“三论”提升我的政治站位,副刊增强我的文学素养,它们共同编织了我与《驻马店日报》之间深厚而绵长的情感纽带。
  新闻:激发我的采访动力
  驻马店地区人民盼望已久的地委机关报《驻马店报》于1986年2月1日创刊,当时,我作为汝南县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副部长不仅高兴、祝贺,还通过召开通讯员座谈会、组织新闻稿件等形式予以大力支持。
  我本人也是新闻爱好者,自然是主动挖掘新闻、深入采访、写稿,向《驻马店报》投稿,报纸上那些鲜活生动的新闻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自己虽然发表了几则消息,但都反响平平。于是,我分别向季林、邱海理等编辑、记者打电话请教,他们精练而专业的指点让我恍然大悟。渐渐地,我学会了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由头、收集新闻素材、找准新闻角度、进行归纳整理。
  1987年夏天,汝南县领导干部子女结婚一切从简。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新闻眼,经过深入采访,形成新闻稿后,于同年12月28日在《驻马店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以身作则破陋俗汝南县党员干部从简办子女婚事》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一股婚事简办的良好风尚。
  在与报社记者的接触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新闻报道要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中进行挖掘,这对我的启发很大。1985年3月,国家领导人到宿鸭湖水库视察,当时表态:“宿鸭湖防洪效益作用大,除险加固先上宿鸭湖水库。”很快,国家便拨付资金对宿鸭湖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于1986年3月2日开工。进展情况如何?肯定是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重大事件。1990年6月29日,我与汝南县水利局负责人到宿鸭湖水库进行走访,回来后便写了一篇题为《宿鸭湖除险加固工地传来喜讯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很快在《驻马店报》一版头题发表。
  从事新闻报道,不仅要腿勤、眼勤、脑勤,所写稿件还要新、奇。1990年春,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各地涌现许多先进典型。麦收前夕,我从外地出差回到县委后,发现院内很少见人,一打听,原来是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大多下乡到麦田帮农民点播玉米去了。于是,我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好几个乡镇,在麦田里进行实地采访,而后一篇题为《机关院内静悄悄 小麦田里热闹闹:汝南县开展学习焦裕禄后,县直800多名干部争相自带行李、工具下乡劳动》,于1990年6月2日在《驻马店报》一版头题发表。之后,我采写的《铁牛村的心事》《唢呐班的禁区》等作品先后在《驻马店日报》发表,不仅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论”:提升我的政治站位
  《驻马店报》一开始就以独特的办报理念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无论是评论专栏,还是社论、理论文章,其主题鲜明、观点新颖、寓意深远,读起来耐人寻味、受益颇深。我曾暗下决心,尝试写点儿杂谈或评论,寄出去不少,但都石沉大海。我不灰心,虚心向时任报社副总编辑李云鹤老师请教。他说,你就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现象、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写成小评论就行了。1986年4月30日,当看到自己撰写的小评论《有感于“转圈支部”》在《驻马店报》(试刊)第六期上发表了,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1989年秋天,我带队到汝南县一个工厂搞调研,中午准备去职工食堂吃饭时,被厂领导领到一个包间,很快有人端上来几盘菜。我惊奇地问:“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廉政建设,不准公款招待,难道……”厂长当即打断我的话说:“唉,那是指党政机关,企业是特区嘛!”我就此写了一篇题为《廉政建设无特区》的言论,很快被发表。后来,我写的《给基层送什么》《烧火与添柴》《“表扬公司”开张》等杂文也相继在《驻马店日报》有关栏目上发表。
  我写的杂谈、杂文虽然发表不少,但都是豆腐块。我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就找时任报社理论部主任胡殿文老师请教。他对我讲,只有多读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才能触摸时代脉搏、了解社情民意、把握正确导向,写出有分量、有价值、有影响的好文章。
  经过不断学习,我先后撰写的《邓小平农业思想在驻马店的实践》在《驻马店日报》发表后,于1997年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二等奖;《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简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13年分别被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报纸理论宣传工作委员会评为三等奖;《从原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看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性》于2003年5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理论宣传作品二等奖;《党性、人格的双重铸就——刘文功成长的启示》,荣获河南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配合市委中心工作,我撰写的《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主体》《解放思想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驻马店发展》《用驻马店精神凝聚发展的强大动力》《构筑城市形象的精神大厦》等理论文章发表后,在全市引起了良好反响。
  如今,当我翻阅自己在《驻马店日报》上发表的100多篇“三论”文章时,感到无比欣慰,更感谢报社的各位领导、编辑和记者,是他们对我的拙作进行精心修改、编辑、推荐,才使我的写作水平和政治站位不断提升。
  副刊:增强我的文学素养
  《驻马店日报·副刊》,宛如一座芬芳四溢的花园,滋养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的文学素养。在2009年《驻马店日报·副刊》发表了我写的散文《想起了生产队》《麦收记忆》等,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与好评,不少读者写信勉励我把那个时代众多的往事写出来,形成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从此,便激发了我回忆童年往事、挖掘农村生活、抒发个人真情的写作热情。与此同时,《驻马店日报》于2010年初为我开设了《乡土天中——王太广散文》专栏。此外,我创作的《冲出亚洲的中华女杰》《人生如歌》《农具》等文学作品在全国及河南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奖。
  每次观看戏曲、电影、歌舞演唱会后,我总要挤出时间写篇文艺评论。比如,《艺术盛宴震天中——山海相约2010观感》《激浊扬清的正气之歌——现代豫剧<全家福>观后感》《奉献给老区人民的精神文化大餐——央视“回家过年——2018感恩老区春节大联欢”观后感》等。此外,我还为驻马店籍30多位作家、诗人的作品作序或艺评。
  2017年,我退休后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接触到很多驻马店的红色历史和红色资源,难掩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先后创作了《守望红色信仰》《竹沟榴花红似火》《让老区人民更幸福》等红色文学作品,并在《驻马店日报》刊发。
  副刊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让我懂得如何用细腻的笔触去展现生活的美好与未来。在“天中巨变往事”“我家的人世间故事”“赶考路上有我·笔赞出彩中原”等主题征文活动中,我创作的《户口》《栽在记忆的树》《姥姥的那双小脚》《我将余热献老区》等陆续刊发并获奖。
  40年,于历史是沧海一粟,于我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驻马店日报》的新闻、“三论”与副刊,陪伴我度过无数个日夜,见证了我的采访、写作、创作和成长过程。这份不舍的情缘,早已融入我的血脉。
  最后,我用《礼记·大学》的经典之句,寄语《驻马店日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者简介】王太广,1957年生,河南汝南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有《迎接挑战,强化社会主义阵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锦绣天中》、12集电视连续剧《颜真卿》、散文集《回望乡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