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7日
李子挂枝头 果农笑开颜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孟 虎
  6月24日,在正阳县清源街道李通村,果农杨国林穿梭在自家的10亩李园里,古铜色的脸上笑意难掩:“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当日清晨,露水还未散尽,杨国林就已经带着10多名工人开始采摘。他动作娴熟地将紫红透亮的李子摘下,轻轻放入桶中,嘴里还不时叮嘱:“轻拿轻放,可别碰坏了果子。”说着,又热情地递给记者一颗李子:“尝尝,这李子又脆又甜,汁水很足。”
  谈及西梅脆李的诞生,杨国林打开了话匣子。“2019年,我听说新疆的西梅品质出众,就揣着积蓄,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去取经。在那里跟着当地果农学习嫁接技术,记了满满三本笔记。回来后,我把西梅和五月脆反复嫁接,经历数次失败,终于培育出这个新品种。”他轻抚着粗壮的李树,眼神满是疼爱,“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看着它们结果丰收,再苦再累都值了。”
  果园里,青绿的枝叶间,圆润饱满的李子如玛瑙般密密匝匝地挂着。熟透的果实泛着诱人的紫红色,表皮裹着层薄霜,个头大的足有鸡蛋大小。工人提着桶、挎着竹篮子,指尖轻旋摘下李子,不一会儿桶里和篮里便堆成小山。“这品种果肉脆甜、汁水丰盈,上市就成了抢手货。”杨国林边分拣果实边介绍。
  今年,杨国林的10亩李园亩产6000斤,批发价每斤5元,通过冷链物流销往郑州、上海、金华、东莞等地,还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入园采摘。“6月底上市,能卖到7月底,销路根本不愁。”杨国林笑着说,“现在每天都有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们从5时忙到22时。大家虽然辛苦,但干劲十足。”
  丰收季里,李园成了村里的就业驿站。高峰期时,30多名群众在此忙碌,采摘、分拣、装箱,流水线作业井然有序。老手张秋生麻利地将李子按大小分类,他擦着汗笑道:“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能挣100多元,既能照顾家里,又多了份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望着满园忙碌的身影,杨国林眼神坚定:“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我想成立合作社,把种植技术分享给乡亲,带着大家一起种植西梅脆李,让这颗致富果甜遍整个李通村。”
  从最初的试种摸索,到如今带动乡亲增收,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串联起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链,也为李通村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