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汝水汤汤,濯洗千年风骨;舆城巍巍,镌刻文明图腾。
作为“沈姓祖源之地”“先秦古邑之城”,平舆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星火燎原的厚重记忆。从沈国故城的夯土遗存,到漆雕文化的匠心传承;从陈蕃“扫天下”的壮志豪言,到月旦评“一言九鼎”的士林风骨,这片土地以文化为血脉,在历史长河中刻下璀璨烙印。
今日起,本报与平舆县委宣传部共同推出“舆说古今”栏目,以考古探源为尺,以文献典籍为灯,开启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寻根之旅。文物不语,自有春秋;薪火不灭,代有传承。让我们循着先人的足迹,在青铜器的绿锈中触摸文明温度,在故纸堆的墨香里重拾文化自信,让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平舆故事,焕发新时代的光华。
□ 徐佳瑞 李 磊 刘 舸
平舆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历史悠久。夏商为挚国,西周、春秋为沈子国,战国时属楚国,平舆邑。秦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属颍川郡。汉至晋因之,属豫州汝南郡。南朝宋废,北魏复置,北齐再废,至隋大业二年(606年)又置平舆县,属豫州,系夏代奚仲创立的国家。现存有古迹沈国故城遗址、挚地遗址、月旦亭遗址、陈蕃墓、普照寺塔、安成故址等。夏初,奚仲因协助夏王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挚地为国君,便选择在今日横贯平舆县城的小清河边定居下来。在这里,奚仲带领族人伐木建房、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
但在当时,人们搬运物品仅能依靠肩扛手提。若需长距离运输大件货物,除使用滚木撬棒缓慢挪移外,别无他法,过程极为费力。奚仲发现,把物品放在滚木上移动,要比肩扛手提省力得多。受此启发,他将大树砍成一个个圆形轮子,在轮子中间掏孔,再用一根横木穿在两个轮子的孔里,试着一推,轮子果然转动轻便。接着,他在横木中间固定一根长木,形成十字交叉状,然后把一些物品放上去。他的儿子吉光再试着推,果然能不费力地把物品推出老远。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前行的运载工具诞生了,奚仲给它取名为“舆”。
之后,奚仲与吉光父子又在十字交叉处加装木板,并于木板四周增设围栏。此举不仅显著提升运载量,更有效防止货物散落。然而,两轮的“舆”,平衡能力差。为解决这个问题,奚仲对轮子作出重要调整、改革,把原来放在中间的两个轮子改放到车的前部,后面再增加两个同样大小的轮子,让“舆”变成了四个轮子,这样不仅解决了平衡问题,载重量也大大增加,且外形美观、轻便灵活,运转协调、坚固耐用,后被称为太平车。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官,负责“舆”的制造、运用和推广。
《左传》《墨子》《史记》《说文解字》《路史后纪》《世本》等古籍关于奚仲造车的记载很多,《世本》就明确记载:“奚仲始作车。”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丞相管仲对奚仲的造车水平更是赞不绝口,在其著作《管子·形势解》中甚至将奚仲的造车技巧与贤明君主治国理政技巧相提并论。
4000多年前,当世界各地还在以牛马为交通工具时,挚地国君、夏王禹的“车正”官奚仲发明的“舆”,以及其子吉光用驯养的马拉动的太平车已驱驰于华夏大地。春秋时期,鲁班发明锯以后,我们祖先的造车工艺更趋完美,载重可达2000斤,晴天可日行三十里,声名远播,远近诸国皆携重金来中国车辆的发源地——挚地求购。平舆则因奚仲发明了“舆”,加之当地地势平坦而得名。
奚仲及其子吉光在挚地造车、驯马,用马拉车,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孕育了平舆丰富而厚重的车舆文化。近年来,文物工作者通过开展普查、钻探,尤其是对位于平舆县老城区的西塔寺及县内龙山文化、夏商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勘察,收集、发掘数千年来的相关历史文物100多件,其中用于制作车辆的石磨棒、石斧、石锤、石凿、骨椎及铜凿模样的小件铜器等生产工具就有10多件。古挚地平舆发轫于奚仲造车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虽历经4000多年至今犹在,西塔寺是夏商时挚国的祠庙墓葬遗址,旧时有坟和祠堂,当地人叫奚王冢(即奚仲墓);与西塔寺一水之隔的今福音堂一带,旧时有舆侯祠,祠中建有番禺殿、舆王殿(奚仲祠)、吉光殿(当地称鸡王殿)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奚仲诞辰这天,人们就来舆侯祠等处举行祭典活动。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平舆尚有大大小小数十间车坊,其中木匠作坊著名的有焦大廷、徐麻龙的太平车作坊;铁匠作坊著名的有唐连成、张国本的铁器老字号等。随着近代胶轮马车、现代机动车辆的出现,“舆”已湮没于历史云烟。为保护这一独具特色的县域历史文化遗产,推动车舆文化研究和文旅产业发展,2007年3月,平舆出台《“车舆文化之乡”保护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以车舆文化为主体,以参观旅游、寻根拜祖、休闲观光等为内容的文化产业格局。同年,在对奚仲故里——挚国故城遗址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对车舆文化产业开发作出整体规划,并启动实施奚仲墓园、奚仲宫、舆侯祠、古车舆博物馆等项目,建成车舆文化园及反映车舆文化的怡馨园;《太平车制作手工技艺》同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平舆被国家民协公布为“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车舆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拓建了占地220亩的奚仲公园。2011年,组建了老中青三代的木工、铁匠队伍,开启了复制太平车工程,先后复制大五板、大三板各1辆,复制(修复、复原)土牛车、木牛车、轿车、马车等10多辆,并在县内收集大三板、土牛车各1辆,从民间购回清代太平车精品大五板1辆。
把车舆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对外宣传好,让“中国车舆文化之乡”的名片越擦越亮,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家乡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亮丽的风采,造车鼻祖奚仲的后人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