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立
汝南也有海,你信不信?作为享有“千年古县”之美誉的中原小城,她的身边确实偎依着一泓晶晶亮亮的碧波,而这片闪耀着碧水的名字就叫小南海。小南海虽小,却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美丽的传说,承载着多少代汝南人的美好记忆与真挚情感。她是汝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小南海的美,始终成为汝南人永恒的思念与眷恋。
初春的阳光如少女的流波,散漫地洒在汝南县城东南隅的小南海,湖面上的波光仿佛无数碎金在跳动。站在这片曾经梵音袅袅、水波粼粼的堤岸上,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小南海,虽名为“海”,却并非真正的海洋。她是历代统治者修筑汝南城防时大量取土形成洼地后积水成湖,所以又名南湖。在历经明、清近六百年的营建整修下,小南海逐渐形成了一片占地千余亩的自然风景区。
据明万历年间编纂的《汝南志》记载:“南湖在城南,前列长堤,后倚郡郭,东抱观音阁,西绕吉祥寺,盖蜿蜒数里,兼有亭榭花竹之胜。”更有甚者,围绕着小南海的中心岛屿与环水的堤岸,一道如画的风景好似徐徐展开的画卷平铺于天地之间:观音寺、吉祥寺、大士寺、准堤楼、黄鹤楼、湖中三岛、木拱小桥……每一处建筑皆风格迥异,蔚然雄浑,通体透着历史的沧桑感。
小南海的美,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她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观音阁是小南海内最宏伟的建筑。《汝南志》卷三说:“一阁崔嵬,直出云表,金碧绚烂,俨若化城,天籁虚徐,流铃间发,足称一郡胜概。”此阁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崇王祷雨灵迄,奉敕而建。明万历二十七年,经崇王世子重修,规模进一步扩大。明嘉靖时南京吏部尚书赵贤(汝南人)在《南湖观音阁记》里记载:“郡城南潴水为湖,湖东一洲,周围可里许,崇庄王捐万余金……创建招提山门三楹,东西角门各一楹,后天王殿一楹。东钟楼一楹,伽蓝殿三楹;西钟楼一楹,祖师殿三楹。殿后起阁三楹,台崇丈许,累级而上,砻石为栏,重楹轩敞,飞栋连云,上祀观音大士。东西画廊各五楹。东方丈四层,层各三楹;西方丈四层,层亦各三楹。余僧室大小百余楹。栋宇崔嵬,金碧辉煌,汝南以南称胜焉。”醉心于小南海的无限风光和观音阁的嵯峨,历代文人雅士皆到此低吟浅唱,抒发情怀。
明万历年间,汝宁知府黄似华曾以《南湖秋泛》为题,挥毫赋诗,极颂小南海之美:
十亩城南地,清流汇作湖。
王孙开别业,冠盖任前驱。
隔岸浮青障,迎门长绿蒲。
超然尘壤外,何处觅蓬壶?
明末名士金钺游览过小南海观音阁后,亦即兴赋诗一首:
胜日寻名刹,悠然风景殊。
岚光开远岫,塔影入平湖。
花浦蜂争出,沙暄鸟自呼。
行游芳草暮,新月挂城隅。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观音阁和小南海如画景色的由衷赞美。
在小南海,还有一种灵性之物——荷花。伴随着小南海的风风雨雨,荷花延绵千年,以一种惊世骇人的姿态展现出天然之美。每年到了荷花开放时节,小南海的水面上,雾气缭绕,荷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花瓣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优雅的香气清淡悠远,像是从遥远的山谷中飘来的清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水汽的湿润,沁人心脾。多年来,由于小南海的荷花一直是古城汝南著名的一景,无数文人墨客便以荷花为题吟诗咏荷。明朝知名人士傅鸾祥在《吉祥寺观荷》中写道:
清风环袂探幽香,两岸荷花胜艳装。
野鸟迎人惊复上,闲去逞岫起还藏。
苔痛踏破炉烟香,塔影横重呗语扬。
欲问色空何处是,满地江白散文章。
在这里,荷花的美丽充满禅意,仿佛在提醒人们,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诗。
然而,随着世事变迁,美丽的小南海及其传统建筑并未逃过战争的劫难。明末的一场战争,小南海之中的黄鹤楼、万福寺惨遭毁弃,唯有观音阁大殿在沧桑中幸存下来,但已是残破不堪。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地方官府对观音阁进行了修葺,在东南高台上建起砖木结构、油绿黄釉简瓦覆盖的准堤楼,与观音阁遥相呼应。清代雍正元年,天中书院迁至南湖之上,并增设假山、斑竹,镌刻颜真卿手书“鸢飞鱼跃”四个大字立于湖面。乾隆年间,又续建了窦咀手书的“登瀛”石,至今仍保存在汝南县纪委办公的一处空地上。
小南海,虽然没有海的辽阔,却有着海的深邃;没有海的波涛,却有着海的宁静。作为汝南人,我珍爱这片与故乡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海”。她的水,滋养了这片土地;她的景,陶冶了这里的人们;她的历史,沉淀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岁月不老,爱恋常青。历史的每一次风浪,叠加的冲刷带来的斑驳,留给我们的不正是永恒的咀嚼和回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