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荣 本报见习记者 余 川 文/图
村民正在作业。
3月12日,淮河岸边的正阳县大林镇十门村,暖阳高照,志强家庭农场呈现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村民熟练地操控着农机,为刚种下的土豆进行覆土、打药等作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新翻土地独有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丰收希望。
“再等个10来天,土豆苗就出土了,该组织工人间苗了。”农场负责人韩强穿梭在田埂间,一边仔细查看土豆种植情况,一边说着。今年,他带领村民在这片350亩的沙土地上种下了致富的希望。
韩强身后是从内蒙古远道而来考察的客户。“今天带他们来考察,就是想让他们看看,正阳的条件一样适合发展土豆种植。”韩强笑着介绍。自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便在内蒙古开启了马铃薯种植生涯,10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2016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先后在遂平县褚堂街道承包400多亩土地试种马铃薯,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热情,不仅让马铃薯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而且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进来,让大家获得工资和租金双收益。
大林镇地处淮河北岸,优越的光照条件、丰富的水资源,加上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为土豆生长铺就了天然温床。这里产出的土豆皮薄、个大、口感香甜,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韩强正是看中家乡的优势,决心让土豆种植成为富民产业,鼓起村民“钱袋子”。
种植土豆看似简单,实则门道不少。“品种选育、薯芽切块、水肥浇灌、除草治虫,每个步骤都得精准拿捏,容不得半点马虎。”韩强蹲下身子,随手捡起一个土块,向身边的客户和村民讲解着土豆种植的技术要点。
村民马军保是农场的长期工,他把自家20多亩耕地托管给农场,自己则常年在农场务工。“从种到收都不用我操心,每个月还能挣2000多元,跟着韩强干,日子越过越好。”马军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上的活儿也干得更起劲了。在韩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像马军保这样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种植,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随着考察接近尾声,内蒙古的客户对正阳县的土豆种植前景充满信心。韩强望着眼前的土地,心中也有着更长远的规划。未来,他计划引进更多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拓展销售渠道,让正阳土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村民在这片沙土地上过上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