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1日
祭 灶

□ 耿 瑞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里面有很多风俗。如吃腊八粥、祭灶、扫房子、祭天地神灵及祖先、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吃年夜饭、守岁、迎春、拜年、破五、过元宵节等。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祭灶。原因有三,一是从祭灶起就开始过年了,二是祭灶时可以吃到糖坨或麻糖,三是祭灶有故事,内涵丰富。
  “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按照这个风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的祭灶活动就由父亲主持了。六十年前的家乡,乡民祭灶的日子是腊月廿三。俗谚曰:“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扫房子。”又曰:“官祭(二十)三,民祭(二十)四,亡人祭(二十)五,贼祭(二十)六。”祭灶前几日,乡间就有走村串巷担挑卖糖坨和麻糖的。听到吆喝声,大人就会用钱买或用小麦、大豆、玉米、红薯干之类的粮食换。到了祭灶那天晚上,吃饭前,我的父亲就会在锅灶后放碗盆等餐具的台子上摆上糖坨、果品、豆和草扎的马偶,然后焚香点纸,对着灶神像揖拜,口中念念有词。词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用糖坨和麻糖抹一下灶神的嘴,最后揭下灶神像与草马偶一起付之于火。这时,负责放鞭炮的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将鞭炮点燃。整个过程,我们这些小孩子站在一旁很严肃地看着,感受着。
  有一年我发问:“灶神是谁呀?”父亲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的是颛顼的玄孙负责掌管火的祝融,也有说是燧人氏。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人们对火一直非常崇拜,因为火在烹饪、取暖、照明,以及驱逐野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古人认为灶神是管火的,不仅负责家庭的饮食,还能驱邪避魔,保佑家庭平安。因此,为了表达对灶神的感激,人们每年在腊月廿三或腊月廿四举行祭灶活动。
  我又好奇地问:“用糖抹灶神的嘴咋说呀?”“是让灶神上天禀报人间情况时嘴甜,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如不乱倒饭菜、惜福惜粮、爱惜烟火、勤劳善良等。放的豆和草是喂灶神的坐骑的,那个草马偶就是灶神的坐骑。”父亲说,有的人家祭灶时用秫秸扎马或用纸剪马,还有的直接抓来一只公鸡。用公鸡当坐骑时,把鸡别了翅膀放在祭台下,祭灶时用酒浇三下鸡头,祭完放生。白公鸡曰白马,红公鸡曰红马。灶神腊月廿三夜里上天,除夕太阳未升起前回来,然后要将新请的灶神像于中午前贴到灶台上方墙上,两边贴“上天言好事,四季保平安”的对联,上边贴“东厨司命主”,或“人间监察神”,或“一家之主”的横批,横批上方贴写有“春”或“福”字的红签子。
  父亲祭了灶神后,给我们分糖坨和果品。父亲说:“灶神就是老天爷派到各家的监察员,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由此提醒大家要遵纪守法、勤耕好学、积德行善,不能得罪灶神,要如仪礼拜。”我们吃着糖,感觉很甜。听着教诲,并将其融化在血液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丢失了,让人很是遗憾。所幸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挖掘和传承,春节申遗就是例证。作为省民俗学会老会员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近几日,校对我和几位同学于四十一年前编辑的《河南地方志风俗资料集注》时发现,驻马店辖区内的祭灶风俗与豫东南我的故乡基本相同。从资料中得知:古代灶祭有着庄严的仪式,也是很早就有记录的,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传承着。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同时也暗示,当时人们祭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活动。资料引《礼记·礼器》孔颖达疏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他姓张,名单,字子郭,河南有传说为张泥匠,众说不一。
  其他传说不说了,这里只说流传于咱们河南的灶神张泥匠。河南民间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泥匠叫张奎,常为人家支锅灶。由于他锅台垒得好,嘴又甜,能说会道,勤劳善良,名声传方圆数十里,因此应接不暇,后来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他累死的那天正是腊月廿三日。张奎的事感动了上天,天帝敕封他为灶神,管人间烟火,享人间祭祀,又让他监察人间好坏,以作上天对其降福赐福的见证。
  从张奎被封为灶神这个传说看,好人有好报。修为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也,天可畏也,人可畏也,地可畏也,自然可畏也,人也当自敬畏也。我想,这就是民间祭灶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