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3日
风险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风险的客观存在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应对风险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现代风险管理活动。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Russell B.Gallagher)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风险管理”一词。由此,风险管理的概念开始广为传播。
  一、什么是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在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之后,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并处理风险所致损失,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风险,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等,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可以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前者是指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和消除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人们提供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后者是指通过风险管理在损失出现后及时采取措施使灾害产生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使受损企业的生产得以迅速恢复或使受损家园迅速重建。
  (一)损失前目标
  1.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机会。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尽可能从源头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2.以经济、合理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的发生。这需要对风险管理各项技术的运用进行成本和效益分析,力求以最少费用支出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效果。
  3.减轻企业、家庭和个人对风险及潜在损失的烦恼,为企业或家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4.遵守和履行社会赋予家庭、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如环境污染控制、公共安全等。
  (二)损失后目标
  1.减轻损失的危害程度。损失一旦出现,风险管理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补救,防止损失扩大和蔓延,将已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及时提供经济补偿,使企业和家庭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实现良性循环。及时向受灾企业提供经济补偿,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稳定企业收入,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及时向受灾家庭提供经济补偿,使其尽早获得资金,重建家园,从而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