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
中国古诗词沃土中开出的现代诗之花
——读邵永刚老师诗集《种松皆老作龙鳞》有感
  

□ 李 严


  我对邵永刚老师诗歌的阅读,最早是从张留坡老师诗词的诗评中开始的,随后又从网络上零零散散地阅读,但仅这些零散的阅读已让我顿生景仰、膜拜之情。后来,由于人生机缘,我与邵老师得以相识。可以说,在驻马店这块土地上,在新诗写作领域,能够结识邵老师,实为我人生一大快事。
  前几天,拿到邵老师的新作《种松皆老作龙鳞》,虽没有焚香沐浴、正冠更衣,但都会有一种敬重之情,有一种打开珍视之物的感觉,仿佛与故人相访。读了这本诗集,我总体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诗人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中国古诗词传统中的精华。中国古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形成了诗歌的高原和高峰,也是新诗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新诗发展如大树生长,根深才能叶茂。新诗必须在继承中国古诗词的基础上才能茁壮成长。新诗百年,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岁月淘洗的诗句,必然是反映中国人民心理的诗句。比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家国之思。“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经霜后我才发现。”这脱胎于“霜叶红于二月花”。“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人”是中国古诗词中非常重要的意象。邵老师的诗歌就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诗词中的精华。其诗词中古老的意象比比皆是。比如,他写的山是“千百年来的空山”,风是“旷古高风”,水是“嘤嘤自鸣”的泉水,国是“故国”,钟是“晚钟”,“胡笳声碎”“吟啸四起”。这些意象依然符合我们的民族心理,依然有着非常强的生命力,依然让我们感伤、让我们共鸣。就我们平舆、汝南、驻马店而言,整个地方地处黄河之南,淮河以北,文学的源头既有楚辞,又有诗经,是楚辞、诗经两大文学源头的交汇之处。我读邵老师的诗歌,感觉他的诗歌中既有诗经中“关关雎鸠”等四字叠韵的意蕴,也有楚辞意象天上地下“逸兴横飞”的特点,又深得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唐诗绝句精练、浓缩、短小精悍和宋词“山抹微云”“疏影横斜”的感觉始终在其诗歌中点缀、闪耀。
  二、诗歌风格奇伟、瑰丽、散淡,境界高远。邵老师的诗歌意象瑰丽奇崛、风骨硬朗,甚至笔枯意古、水瘦山寒,如二胡拉出的嘶哑之声,如在万里高空走钢丝而不坠,有着独特的“险险”的美,从中可以看到屈原、李贺、昌耀、周梦蝶诗歌的影子。其写到得意处,如老僧拍手:好,好,好。读整个诗集,感觉有一个大形象在里面,如绝世高手,手抚宝刀,临水照花。诗中有大自在,有大骄傲、大孤独。比如诗歌《风景》,起句:“春三月,两岸桃花汹涌的黄河激流奔腾。”普通人眼中的风景,可能是高楼或者田地。但是诗人眼界高远,一眼千里万里,看到了“黄河奔流”,这就是诗人能力的高低,就是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比如诗歌《浩叹》,诗人浩叹的是“群峰无序,帝国万里——”,如有数不尽的群山尽在诗人眼底,辽阔万里的帝国尽在诗人心中。
  三、诗人在新诗语言方面有开创性成就。诗歌语言大都是从模仿、借用开始的,有的从书本中来,有的从生活中来,有的从经验或感悟中来。但写诗如想有所成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对此,诗人海子曾写道:“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邵老师打造诗歌的语言体现在哪呢?比如,“杳杳濛濛,雨雨梦梦”“方地疏旷,圆天高迥”“尘烟幕天,关河溟濛”,这些词语古汉语、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尤其是叠词运用,深得中国古诗词之妙。如“茫茫荡荡斑斑驳驳”“其音啾啾,其姿曳曳”,音韵之美尽在其中。
  邵老师的诗歌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有感而发、意犹未尽、余音袅袅。似有万千言语郁结心中,写出来却只有三行、五行,寥寥数笔。苏轼谈起文学创作时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诗歌创作最忌“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应“随物赋形”“意在笔先”,提鸟找笼。总感觉邵老师始终有一团意念、思想、情感,需要“赋之以形”;心中有块垒,需要借酒杯浇之。邵老师的诗歌起句往往从省略号开始,情不知从何而起,然后寥寥数笔,如空中画了几条线,又停了几只鸟,有淡淡的风吹来吹去,远山似有若无,一切自成世界、怡然自得。
  四、诗歌在探索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方面均有着墨。现代诗与古诗最大的区别,并不在韵脚、格律,在于现代诗抒发的是现代人的内在感情或表达的看法。比如,邵老师在诗歌《烟波万里》中写到“不是所有流水都归于大海”。古诗说的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古诗表达的意义一般是确定的。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现代诗基于现实的复杂性,会表达出不确定性,或称为辩证性。如果走得更远的话,会有一种“终极无意义”的后现代表达。比如,邵老师诗中写到“莫问什么意义,什么意义也没有”“听钟,不为什么而鸣之;展卷,不为什么而读之”等。比如,“那种风流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也不需要说清楚”“回不回人间去,都是一样的”“明月在不在,都是一样的”。这些都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明显不一样。因为古诗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明月千里寄相思”,明月是起相思的源头,怎会在与不在一个样?这充分说明诗人在继承中国古诗词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派诗歌技法技巧、理念有非常深的领悟和借鉴。其实,诗人无论借鉴了多少中国古诗词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但最终抒发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现代情思,这是现代诗推陈出新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