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思想的提出和确立,在文化领域引起热烈反响,掀起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大讨论,广大社科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创新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创新论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强大的实践指引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体”“用”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内在统一的“体”“用”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一是理论创新成果显著。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面对新时期自媒体迅速发展、多种思潮相互冲击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的新论断,从理论层面解决了新时代文化领导权问题。
  在论述物质生产和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在文化传承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两个结合”“文化自信”,强调“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凝魂聚力、强基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针对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针对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文案,不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
  以上的创新观点,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二是指导实践展现强大伟力。作为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部署文化建设,涵盖党的创新理论、意识形态工作、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网络、文创、传统文化、民族、宗教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各领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体系化、学理化成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国内与国际的统一。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社科工作指明方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基层社科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现实,努力挖掘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系统性、专业性。作为基层社科工作者,我们要立足当下,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整合资料,去伪存真,形成当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新成果。要组织专业人员总结当地工作的经验和案例,及时研究新现象新问题,提出科学化对策。泌阳县社科联近年来立足现状,先后组织社科工作者编著了《泌阳盘古文化》《印象泌阳》等系列书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上展现了继承性、原创性等特点。
  二是面对群众,研究和解决时代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基层去发现社会新现象,倾听群众心声。泌阳县社科联成立社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研究疫情带来的社会心理变化,通过心理援助、心理咨询,不断总结归纳心理问题背后的成因和应对方法,写出多篇文章、拍出多段视频,并挺进网络主战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三是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取得好成果。作为社科工作者,唯有不断坚定信仰、提升能力、端正态度、强化宗旨意识,才能不断缩小工作实际与人民群众需求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