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和国家粮食核心区,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至关重要且任务繁重。为此,建议:
一是拓宽水利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推动我市农村水利大型工程建设。把农村水利建设投资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集中用于骨干水源系统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管护和升级改造。借助市场力量,促使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地加入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中,形成多元化的投建管理机制。采取拍卖、出租、承包等途径,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建设、管护和运行农村水利设施。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吸纳实力雄厚的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多元市场主体入股投资,建立工程管护新体制,全面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提升农村水利管护能力。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建后管护机制,通过确定农村水利设施所有权明确管护主体。由村级集体组织牵头,联合利益相关的农民群体,成立农业水利设施管护机构,建立用水协会规章制度,破解目前农村水利设管护权责主体不明和管理缺失的难题。探索将农村水利管护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畴,通过建立管护队伍、明确管理责任,提供合理报酬,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推进农村水利设施管护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发挥新技术示范带动优势。大力改善农村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与智慧发展紧密结合。提高投用农村水利新技术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降低使用和规划成本,更大范围地推广应用。持续推动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等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构建库塘相通、池渠相连的农村水利设施网络,提高农田蓄水抗旱和汛期排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