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勤
我家楼房临街而建,今天我在三楼往下看,听到一个声音“菜板、菜板,手工打造,谁要菜板”,寻声找去,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汉拉着架子车自南向北吆喝着,车上装着尺码大小不一的案板和擀面杖。这年头还有拉架子车卖货的?感觉架子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突然看见它,既熟悉又亲切,思绪一下子回到40多年前。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架子车是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也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种田、拉麦、盖房、走村串户做生意都靠它。这种架子车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木车厢,一个车轴。车厢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两边的车辕有长有短,木车厢套在车轴中间,再配一根结实的攀绳。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屈腿向前拉动。
每到收获季节,农村的汉子就一辆一辆地拉着架子车下地了,拉车的多是男人,车上坐着妇女和孩子。小时候,父母经常用架子车拉着我和弟弟、妹妹下地。六七月份天气热时,为了给我们遮阳,父母让我们待在架子车下面玩,而他们或戴着草帽,或顶着毛巾弓着腰在麦地里挥舞着镰刀,虽然大汗淋漓,可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慢慢地,我长大了,能扶住车把了,可以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了。那时没有化肥,庄稼施肥得靠人或畜生的粪便,积攒几个月的粪肥需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到田间地头。那时,院子里有一个粪窖就是收集肥料的。装粪时,我一手扶住车把一手捂住鼻子,母亲或者父亲用铁锨一锨一锨往架子车上装,装满后母亲驾辕,而我用一把铁锨在后面推着。就这样,一车一车地拉着,年复一年……
据父亲讲,架子车的前身是马车,还有双把的,收麦时装车肯定用长的。小时候下地干活,我经常坐车上,母亲拉着我下地,回家时车上都装满粮食或者柴火,我只能在后面跟着,或者在后面推车,可以助一臂之力。
架子车是老人和小孩儿的代步工具。过去走亲戚也靠它,老人、小孩儿可以坐车上。记得是1983年的秋季,婶子回娘家走亲戚,我搂着才半岁的堂妹坐在架子车上,她拉着我们步行8里多地走亲戚。每年冬季,母亲都拉着架子车去接姥姥到家住俩月。在这俩月里,姥姥在我家纺线织布,然后准备好我们几个小孩儿过冬的棉衣,再把所有的被子拆洗一遍,直到春节前再用架子车把姥姥送回家。
那时游戏很少、玩具更少,晚上小伙伴一起推着架子车的轮子在空地上疯玩,你追我赶、互相碰撞,和现在的碰碰车相近。我特别爱玩转车轮,特别是和小伙伴比谁把车轮转得更快、转得更响。我耳边常常响起母亲“疯妮子、破小子……”的训斥声。架子车就这么转啊转啊,直到我长大、上学……
我印象最深的是去乡镇粮管所交公粮的情景:每年六七月,一辆辆装满麦子的架子车排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队朝粮管所方向拉去,他们焦急等待着质检员验收,有时从早上等到月亮升起,那是一道道司空见惯的风景。如今,农民不但不用缴纳公粮,国家每年还发放粮食补贴。
滚动在豫东平原乡村的一辆辆架子车,就这样从土地中一次次拉回成熟的庄稼、拉回农人的期盼、拉着生活的希望;风雨中日复一日地拉着滚动在乡间小路上的架子车,拉着生活的重量和艰辛,也拉着绵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