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9日
古村画意浓
  □ 张富存
  暮春时节,一个薄阴的天气,阳光不燥,微风刚好。
  心正痒痒时,忽接县作协田主席打来的电话,邀约我们县里的骨干作家一行去他的老家潘老庄村看戏赏景,兼顾采风写生。我一听二话没说,便欣然前往。
  潘老庄村位于西平县芦庙乡西部1.5公里处,那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差,悠悠千年的棠溪水在此驻足、停歇,又潺湲而去,以它唯美的姿容滋养着这片不俗的土地。
  原本潘老庄村并无王姓人家,自从明朝重臣王诰来此著书闲赋,并派人管理田庄,把此地当作他的第二故乡,王诰后裔才在此繁衍生息,一天天兴盛起来,发展到今天已有千把口人,王姓成为村里第一大姓。
  随着以“忠义爱民”的王诰
  文化为主题的河南省第
  六批传统文化村
  落的 申报成功,这里的环境美化在远近早已是传播得沸沸扬扬了,睇目浏览:白墙曜日、画廊走心,绿藤环翠、莳花争艳,小桥流水、卷棚高啄,新修的水泥路围村起舞,一排排村舍素静而雅致,猛觉得,像是走进了公园。每年春天,这里还有县剧团送戏下乡,引得四乡八村的人都来看戏听曲。
  趁着戏还没有开演,我们一块去村里转转。望去,街巷上尽是一眼净的平如镜、洁如洗。巷道两侧的民居都刷着白墙,不低不高,那是用等高线尺摸好了的,看着也是整齐划一的爽心悦目。粉饰一新的白墙上面,又分出框、隔成栏,里面尽是用书法写的田园诗画类,或者是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唐诗、宋词,以及岳飞的《满江红》,还有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每家农户前面的草坪上,草木葳蕤,都挂着写有各家户主姓名的牌子,其意义相当于城市里的门前“三包”。顺着路沟的走向,两旁是近几年绿化栽植的各种花草树木,有的已经枝繁叶茂,有的是年后新植的,还没有返青,等待着春风化雨的滋润。
  村庄古迹众多,古砖、古墙、古宅随处可见。村西棠溪河畔那一湾开阔地,是当年王诰操练兵马的跑马场,村南有娘娘坟,村东有下马石……
  新建王诰文化园的前面,明代建造的“圪”仍在。虽然年代久了,但轮廓依旧。从外观看,它的外貌大致像个小岛,周围一圈是约莫有十几米宽的水带环绕着,中间是一座高高的土丘默然耸立,听村里人说,过去,土丘上还建有亭子,一条栈道与之相通。夏天,村里人常越过栈道去土丘上乘凉消暑,好不惬意。如今,亭子没了,栈道没了,昔日的繁华已随流逝的岁月远去,留下的仅是“春风不改旧时波”的一湾碧水,还荡漾着涟漪,笑迎着来人。
  又到一处古宅前。清清楚楚,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式建筑,已经阅历了两百来年的沧桑风雨。建筑有两层楼高,三间跨度,青砖垒砌,一色流利的清水墙,平平展展;苫的是小瓦,一墨一线,规规整整,完好如初。细看,顶层上逶逶迤迤的寿脊还在,木格子窗还在,门还在,门前的石阶还在,虽人去楼空,但好像主人的脚步声还没有走远。
  潘老庄村还是革命老区,红色遗迹触手可及。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曾在此驻扎休整。抗战时期,村民王兰生赶着大马车多次为前线新四军将士捐粮捐物,被李先念称为深谙大义的开明士绅。人民公社时,村民王双志为集体烧窑取砖,不幸因公殉职,被授予“新时代张思德式的英雄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走了,且把逸着浓浓乡愁的“古村画意图”轻轻叠起,珍藏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