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9日
三月三的荠菜荷包蛋
  □ 张文智
  今天,又是农历三月初三了。清晨,我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露脸,晨雾未散,露水未消,在村北的地埂上薅了一大把刚开罢花儿的荠菜。于是,早饭的时候,我们每人都吃上了一碗清香的荠菜荷包蛋。
  娘说,三月三这天早上,只要吃了荠菜荷包蛋,包管一年不得亏症,不头晕。爹说,太阳没出来之前薅的荠菜药劲大,带着露水的效果最好。喝着荠菜茶,吃着用荠菜茶煮的荷包蛋,听着爹娘的唠叨,一种悠远的、心酸且亲切的情愫,随着荠菜荷包蛋的清香,在心中渐渐地弥散开来。
  对于荠菜,我一点儿也不陌生。在春天,家乡的原野上到处都是。我能准确地说出长在啥地方的荠菜吃着啥味道,啥时候的荠菜最好吃,啥时候的荠菜已经不能吃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还不富裕。每年的春天,也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总是欠缺。童年的我几乎吃遍了家乡所有的野菜。面条菜、毛妮菜、黑点菜、水芹菜,就连苦得令人摇头的拨浪鼓子和看着有点儿骇人的牛舌头棵也不放过。不过,吃得最多的还是爱长在地埂上的荠菜。因为面条菜和毛妮菜吃着嘴里发涩,黑点菜和水芹菜吃后肚里难受,拨浪鼓子和牛舌头棵吃多了头发晕,只有荠菜,不管怎样吃,吃再多也没什么事,反而还觉得肚里暖暖的、甜甜的。
  春天来了,荠菜能吃了。
  一把磨得秃了头的破锅铲,一只破箩筐,一个总是斜挎在肩上补了很多补丁的书包,这些几乎代表了我的童年。小学在村北的破庙里,一路上都是地埂和沟岔。上学的时候,左肩挎书包,右肩挎箩筐,手里捉着一把我专用的破锅铲,一路磕磕绊绊地往学校跑,还没放学,心里早已盘算好今天回家该走哪条地埂、哪条沟岔,哪条地埂上荠菜最多,哪条沟岔里的荠菜已快老了。当吃着荠菜馍时,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因为营养不良,娘总爱犯头晕的毛病。娘说这是亏症,烧点儿荠菜茶一喝就好,但是烧这种茶的荠菜,必须是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时带着露水薅的才好。所以,每年春天来的时候,我就会一天一天地算着,等三月三这天到来,因为这天薅的荠菜能治娘的头晕。其实,我们谁都知道,按照传统,在熬荠菜茶的时候,里面需再打几个鸡蛋,吃蛋喝茶效果才会更好。但我们更清楚,鸡蛋是用来换盐和洋油的,不是吃的。我发现娘在喝荠菜茶的时候,里面从没有鸡蛋。有次,我感冒头晕,娘给我烧了一碗荠菜茶,金黄色的茶水里令人兴奋地卧着一只白亮亮的荷包蛋,我并没有因此而惊喜。我知道,这个鸡蛋换的盐够我们吃上好几天。
  岁月如地埂上的荠菜,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在岁月的青青黄黄中,生活逐渐有了好转。我们早已不会为吃掉一个鸡蛋而惋惜,娘头晕的毛病也早已不再复发。我们一如既往,没有因此而忘记三月三这天早上喝荠菜茶的传统。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喝的是单纯的荠菜茶,而今,每人的荠菜茶碗里都会卧几个荷包蛋。爹说,这荠菜虽说是上不了席面的菜,却是好东西。娘说,这荠菜茶虽算不上中药,可是喝了就是得劲儿。
  据文献记载,三国时期,华佗到湖北沔城采药,路遇一老者头晕头痛,遂于路边薅了一把荠菜递给老者,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病即愈。适逢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便记下了这个日子,以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会采荠菜煮荷包蛋吃,以祛病健体。因此,三月三吃荠菜荷包蛋的风俗便在中原盛行开来。《本草》注,荠菜属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味甘平偏凉,有清热解毒、止血降压明目之功效,三月三采之,效更佳。
  岁月悠悠,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古朴的文明,更是淳朴的亲情和朴素的民俗。
  而今,又是一年三月三,喝着清香的荠菜茶,品着香嫩的荷包蛋,渐渐地品出了往事,品出了温暖,品出了不尽的关爱和永远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