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4日
庙湾台子寺遗址
□ 梁宏宇 文/图
台子寺遗址。

  平舆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原始先民,即史前文明时期(氏族社会)的平舆人,起源于庙湾台子寺遗址。
  庙湾台子寺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洪汝河流域史前文明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当时平舆人生活的摇篮和发源地。
  龙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大概时间是距今4500年~6000年,也就是说大致处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300年之间,当时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个时候,洪河(古称澺水)流域的庙湾地区出现一个较为强大和发展迅速的父系氏族部落,在这个氏族社会中,以父为大,男人担负养育妻儿家族的重担,除了狩猎捕鱼和种植谷类作物之外,还要担负生活安全和创造发明的任务,他们生产发明了骨铲、石镞、骨镞等石具。人们按氏族群居,又按家族单居,居住的是茅草穴屋,即下面是半潜穴式,上面是木梁撑起的茅草顶盖,周围用芦苇紧紧遮蔽。在当时,这种建筑既简单又安全,与栖息树上或居住山洞相比,是一种进步。婚姻上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式的婚姻制度,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相比,也是一大进步。他们分工劳作、相互合作,不断发现和创造着生活,丰富和提高着生活水平,孕育和创造着人类文化,人口越来越多,四处开疆拓土,走向繁荣和壮大,这就是当时的平舆人。
  庙湾台子寺遗址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庙湾镇集东南1.5公里处,大致位置在岗李村西、洪河的支流马港(读jiang)河东岸。原为一片土高台,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此建一座寺院,故名台子寺。现有遗址高出地面6米,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50米,该遗址在古代整体是西北高东南低,原横跨马港河东西两岸,1972年因治理马港河,加宽疏浚、南北取直,河床向东滚动,河道河堤占用了原遗址的一部分,马港河以西部分为农田,加上居民取土,使得方位、高度和面积都有改变。据长期居住在此的老人讲,马港河治理前,该遗址面积大约有200亩,因为遗址北面横切大堤挖了一道深沟,沟的断面上文化层明显,灰黄的土层中夹杂大量的螺壳和灰黄色陶片。原来遗址中间高度在10米以上,现在高出地面6米,但整体上是中间高、四周低,地面散布着大量贝壳、螺壳,堆积较厚的地方至今不成庄稼,具有江南“贝丘”风格,这种典型的“贝丘”风格和临水而居,恰恰正是史前人类“居高处而不危,逐水居而不饥”的真实写照。
  1956年,全国文物普查中采集的有鹿角、石斧、纺轮、大块的红烧土和螺壳。1972年,在此又出土了螺壳和黄色陶片。1981年3月20日,驻马店文物调查组对遗址又进行了调查,采集了角锥、蚌镞、黄陶素面纺轮、红陶鬲裆片、灰绳纹高腿鬲裆片、指窝纹鼎腿等标本。依据采集到的标本,经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鉴定,这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在遗址处考古发掘采集的石斧、纺轮、角锥、骨锥、石镞、骨镞、鼎足、鬲足、甑、澄滤器等实物残片,证明了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史前文明走向成熟。这些文物现保存在县文物保护所内。
  庙湾台子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平舆县在五千年前就有人群居住生息繁衍,并且在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等劳动中不断发明创造,顺应自然、改造自然,逐步走向成熟。
  史前文明进入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周时代,国家的兴起、人类的繁衍、文明的进步,使龙山文化时期的平舆人不断进步、不断文明,融入社会大家庭中,为当时的社会作出过可以想象的贡献。夏商时期的挚国,周朝的沈子国,先秦时期的后岗遗址(平舆县庙湾镇岗李村北)、安城故城、阳城故城、韩古城遗址等都是相应时代平舆人开基创业的结果。
  明清时期的庙湾台子寺,为庙湾八景之一的“古寺插云”,文人墨客游玩观景、赋诗留言,清赵温如编纂的《庙儿湾六十年大事记》有《古寺插云》诗一首:“故址茫茫不纪年,寺高高出白云巅。插天直欲凌空去,长闭山门拒鸟还。”此诗写出了台子寺遗址的历史悠久和当时寺院的高大,也说明了古人对这个遗址的重视。
  庙湾台子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它是平舆人(洪汝河流域人类)起源的最好证明。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探索淮河上游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