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新春
薛元钊,字菊村,是清代南阳府泌阳县人,所以他在《垣曲县志》《续太原县志》序言也自称“宛南薛元钊”。薛元钊贡监出身,光绪三年任垣曲知县。三年考满,在光绪六年任太原知县。《光绪实录》记载,光绪八年五月朝廷下旨:“山西署太原府知府候补知府马丕瑶……太原县知县薛元钊,据张之洞胪列该员等才具政绩,均有可观,实为山西出色人员,深堪嘉尚。着张之洞饬令该员等益加策励,勉为循良,毋得始勤终怠。”由于薛元钊勤勉能干,“才具政绩,均有可观”,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薛元钊史料记载的不多,因为主修垣曲、太原两县县志而出名。他虽然是贡监出身,起点不高,但始终勤勉。正如他在《〈续太原县志〉序》中所说:“元钊奉简命承乏太原……凡兴利除弊,所以休养而生息之者,恒早夜惕厉,不敢少暇逸以贻旷职羞。”在垣曲、太原任上,他昼夜惕厉,不敢懈怠,生怕给自己的职守蒙羞。也正因此,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
光绪七年十一月,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当时的山西不仅吏治腐败、库款流失,还广种罂粟,吸食烟土者很多。到任之后,张之洞就吸纳了一批才干有为的正直官员,如署太原府知府候补知府马丕瑶、候补直隶州知州方龙光、朔州知州姚官澄、阳曲县知县锡良、万泉县知县朱光绶、太原县知县薛元钊等参与吏治整顿和巡视稽查,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朝廷认可。光绪十年五月,张之洞因功署理两广总督。
薛元钊历任垣曲、太原,兴利除弊,关心民瘼,重视文化。光绪三年(1877年)知垣曲县事之初,即受沁水、翼城和垣曲“三县公举”,对三县接壤处舜王坪上的舜庙进行重修,写有《重修历山舜庙记》,详细记述了当地历山舜庙来历和重修盛事。
光绪五年,曾国荃任山西巡抚,以“大稷之后恐文献无征”,上奏朝廷,重修《山西通志》,檄山西各府州县修志。薛元钊正逢其时,他认为此举“先得我心”,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垣曲县志〉序》中他也说到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希望通过记述“两遭兵燹,一经荒岁,孑遗不过十三四”的事实,让“后之览者知蕞尔严疆所关者甚巨”,知“生民之凋攰,土田之荒芜,俨然一再造之区焉”,期望“后之良有司”能“加意拊循”“噢咻之,乐利之,使版图之数克复承平之旧”。因此,他对于修志格外上心。为修好《垣曲县志》,薛元钊“广延邑绅,详为搜辑。其无改者仍之,新辑者增之,文不求华,事必核实”,聘请著名方志学家张于铸担任纂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修志。张于铸,字铁生,山西赵城人,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举人,以六品衔任蒲州府教授,曾纂修或参与纂修《直隶绛州志》《山西通志》等。《垣曲县志》于光绪五年成稿,订正了乾隆志的讹舛,填补了此后地方历史记载的缺失。因为垣曲县治距黄河仅五里,所以甚重防洪。城池门记历次城墙修葺,兵防门中记防汛守兵的主要任务。由于光绪三年垣曲曾发生旱灾,志中特立纪恩门,记载朝廷减免税银及士绅义赈款项。兵防门设立武事附目,记录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李自成部自蒲州渡河在垣曲建立县政权。十一月,清军攻占垣曲,与义军交战,以及同治二年(1863年),黑旗军宋景诗过垣曲等史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光绪六年薛元钊调任太原知县时,《垣曲县志》已经完成刻印。而《太原县志》自道光年后已经六十余年失修,内容缺失。薛元钊到任后,立即聘任太原桐封书院主讲王效尊纂修《太原县志》。王效尊,号筱园,山西清源乡(今山西清徐县)举人,也是一位修志大家。他家学渊源深厚,其族祖王灏儒曾主纂顺治《清源县志》。他本人曾任赵城县训导,纂修有《清源乡志》《太谷县志》《太谷碑碣志》等。《太原县志》是道光志的续修,原星野、沿革、疆域、山川、物产仍其旧,其他则仿前志旧例,重新考据,一一补辑,逐条编入。这本县志虽然只有两卷,但学术界认为该志体例完备,考据精严,资料翔实,是一部严谨的志书。
光绪八年,《太原县志》完成刻印,薛元钊也完成了三年任期。《郭嵩焘日记》记载光绪八年六月,张之洞曾保举薛元钊等六人。但从《光绪实录》的褒奖看,只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头表彰,薛元钊依然是知县。据民国《曲沃县志》记载,光绪十二年~十五年,薛元钊曾任曲沃知县。至于后来薛元钊的宦迹,由于资料欠缺,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