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2日
戏剧大师李好古

   □ 奚家坤  
  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记载,“李好古,生卒年不详,生平无可考,河南西平人(一作河北保定或山东东平人),所作杂剧有《沙门岛张生煮海》《巨灵神劈华山》《赵太祖镇凶宅》三种”。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为其补挽悼词《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全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官南台御史,元至正八年(1348年)在世。  
  再据《全宋词》李好古诗词及同一时期文人笔记片段记载,李好古的生平事迹大致如下:  
  李敏中,字好古,以字行世,河南西平人,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因元初科举中断等原因,四十岁以前赋闲在家,四十岁后入朝为官,先后任江南行台、陕西行台御史等官职。入仕前,以诗词创作为主,著有《碎锦词》一卷。作品多反映“国破山河在”的知识分子情怀及对南宋统治阶级不抵抗的不满,对元初蒙古统治阶级残酷暴政的反抗。入仕后,不方便直接书写反抗蒙古统治阶级残酷暴政的作品,转入元曲创作,以文学的形式委婉表达自己渴望“蒙汉平等”的观点。晚年致仕在家务农。  
  后世有学者认为,同一时期有多人同名同姓李好古。词作家李好古和剧作家李好古不是同一人。此乃一家之言。当时,累年战乱,人口大减,薄有名声的知识分子凤毛麟角。即便是现代社会,同名同姓的诗人名家也是闻所未闻。此观点不可信也。  
  李好古是宋末的诗词名家。《太和正音谱》评说:“李好古之词,如孤松桂月。”有人说,他的典词具有“清秀优美磊落不凡”的特点。李好古对苏轼极为倾倒,曾说:夜吹箫,朝问法,记坡仙。祗今何许,当时三峡倒词源。(《水调歌头·和金焦》)他的词以苏轼、辛弃疾为法,纵意抒写,风格雄豪,有些作品或感怆时事,或呼吁收复中原,言辞激切,情绪昂扬,属于南宋爱国词中的佳篇。较有代表性的如《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清平乐·瓜州渡口》更向南宋统治集团大声疾呼道: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少数写闲适之情的小令则以绮丽见长。其词集《碎锦词》,自署“乡贡免解进士”。诗词收入王鹏运《宋元三十一家词》本。  
  李好古是元初的戏剧大家,被时人称之为元代杂剧“绮丽纤穰”的文采派作家,著有杂剧3种,都是神仙故事,今仅存《沙门岛张生煮海》。《沙门岛张生煮海》是他的代表作,与当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并称为“神话剧双璧”。  
  《张生煮海》是作家在江南任职期间,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和金院本加工改写而成。  
  剧作写秀才张羽寄居东海石佛寺,晚上弹琴散心,有龙女琼莲前来偷听,张羽爱上龙女,请求结为夫妇,龙女很倾心,约定八月十五日招他为婿。琼莲回龙宫后,龙王不许。张羽思念心切,前去海边寻访,但渺无踪迹。这时,东华仙姑降临,传给他法术,送给他银锅、金钱和铁勺,告诉他煮沸海水,就可逼龙王招亲。于是张羽便在沙门岛上架锅扇火,煮得大海沸腾,龙王无法,只好请石佛寺长老做媒。  
  李好古的另一名作《劈华山沉香救母》,是作家在陕西任职期间的作品,也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改编。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一说刘彦昌),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刘向与庙神华岳三娘相互爱慕,结为夫妻。后来真情被三娘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二郎神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三娘就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暗无天日的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沉香长大渐渐懂事了,知道母亲被压在华山下受苦,就一心想救出母亲。沉香在霹雳大仙的指点下,刻苦认真地学习,渐渐学会百般武艺。后来沉香战胜了二郎神,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  
  两剧以爱情和孝道为主线,塑造了张羽、沉香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能够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争取自由平等的动人事迹,具有反封建反暴政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