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2日
袁安困雪典出汝南
  □ 王新立
  在《汉语成语词典》中,大量的汉语成语背后,蕴含着较深的历史渊源或精彩典故。别看这短短的四字成语,有时却能让一个人或一个地方百世流芳。这里,我就把“袁安困雪”这个成语的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因为这个成语中的主人公袁安就出生在千年古县汝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时有两个人物特别出名,就是袁绍、袁术两兄弟。这兄弟俩实力强大且富有号召力,袁绍曾做过讨伐董卓的联军盟主,袁术后来直接就称帝。就连董卓都不敢小瞧他们,曾说过:“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
  袁氏兄弟天生就握有一手好牌,因为他们袁家四代居“三公”之位。所谓“三公”,就是指司徒、司空、太尉一类的朝廷高官。据《三国志·袁绍传》称,“(袁绍)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袁家四代人都担任这样显赫的官职,而这一切的创造者,就是袁氏兄弟的高祖父袁安。
  袁安,字邵公,东汉名臣,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人。袁安自幼跟随祖父学习,学识渊博,“为人严重有威”,曾在洛阳县衙担任功曹一职,是一个微末小吏,与“三公”相比微不足道。
  袁安是如何成为“三公”的呢?《后汉书》《幽明录》等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神奇的事情。袁安年轻时父亲去世,母亲让他外出寻访下葬地,寻访路上袁安遇到三个书生,书生询问他去哪里?袁安就把事情告诉了他们。其中一个书生指着一处地方对袁安说:“葬此地,当世为上公。”说完,三个书生便与袁安道别,走了数步就不见了。袁安感到奇异,但又不敢不相信,“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也就是说,自从按照仙人指路埋葬父亲后,袁安家族开始走上兴盛之路。
  袁安本是一芝麻小吏,毫无远大前途可言。但是埋葬父亲后,他推重儒家之教,客居洛阳服“三年之丧”(即父母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这期间不能有任何娱乐,还不准好好吃、好好睡,方能显示孝顺)。
  在袁安服丧的一个冬天,天降暴雪。为查看灾情,洛阳令带领一班皂头衙役冒雪下乡寻访。他发现别人家门口都有外出的脚印,到了袁安家门口时,只见院子里积雪很深,上面没有留下任何出行的痕迹。洛阳令担心袁安会被冻死,便让左右除雪开门。当他们推开袁家房门,发现袁安正裹着被子蜷缩在床上瑟瑟发抖。洛阳令环视四周,家中空空如也,一点食物都没有,心里非常不解,就问道:你的境况如此艰难,怎么不去讨食吃?就是向亲戚邻里求借一点米粮,也可以暂时填饱肚子啊!袁安回答道:“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就是说,这场雪灾如此严重,大家一定都在饿肚子,我不能给大家提供帮助已经很令人惭愧了,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
  听了袁安的一番话,洛阳令深为感动,便将袁安举为孝廉。由此,便衍生了“袁安困雪”这样一个汉语成语,意旨生活虽然清贫,但时刻秉持操守,不因自身原因而给他人造成困扰。
  附带说明的是,袁安被推举孝廉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一路高升,先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后出任楚郡太守。在任楚郡太守期间,袁安果断办理了一件与皇室用权有关的案件: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行侠仗义,喜欢结交四海宾朋,爱好黄老之学,对佛教尤其喜爱。他与太子刘庄(即汉明帝)关系很好。永平十三年(70年),朝中有官上奏,揭发刘英勾结歹徒,擅设官职,与方士造作符瑞(用诡秘的隐语预言神的启示)有不臣之意,属大逆不道,请加刑诛。汉明帝闻奏大怒,当即废掉刘英的封号,削楚国为楚郡。
  为了杀鸡给猴看,汉明帝还捕杀涉案者千余人,株连入狱者数千人。与此同时,诏令袁安出任楚郡太守。袁安走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继续负责此案的审理。他办事公正,极力奏请汉明帝恩准,为蒙冤者平反昭雪,一次释放无故牵连者400多家,深受汉明帝及世人赞服,因此官升河南尹。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袁安转任太仆,后升任司空(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称司空,主管监察、司法等),位列三公。章和元年(87年),袁安升任司徒(宰相),位列“三公”之首,其“门生故吏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