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晋豫
蔡仲是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位国君,在位期间功绩卓著,以周礼治天下,使几乎灭亡的蔡国得到恢复,并逐步走向强盛。蔡仲推动了儒家文化在蔡地的普及和传播。
儒家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孔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虽然发端于孔子,却由周公的礼乐、宗法制度转化而来。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基本特点是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以仁为核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重“亲亲尊尊”之恩,行“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仁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周朝初定,周公旦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有秩序的统治,始制礼作乐,形成了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礼乐制度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调,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孔子在《论语》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是礼乐文化的制定者,也是儒家文化的最早创立者。周公制礼作乐,使儒家文化有了雏形,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体系并加以总结和完善,使儒家思想臻于极盛。
儒学最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兴起,郭沫若在《青铜器时代》(155页)一书中说:“儒应当是邹鲁之士纪绅先生们代号。”又说:“儒所以先起于邹鲁而不是起于周或其他国家,记得冯友兰说过一番理由,周室东迁,文物已经丧失,而鲁在东方素来是文化中心,我看这理由是正确的。”据《左转》四年记载:成王分封伯禽时,曾“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殷商灭亡,鲁国不仅分封到大片沃土,而且还全盘接收了殷商档案馆所有文献典籍,周公将其整理、提炼、升华成全新的非常完备的礼乐文化。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宗亲功臣于各地,封同母五弟姬度于蔡,称蔡叔度,蔡国由此建立,由于蔡叔度参与“三监之乱”被流放,后郁郁而死。周公旦为培养其侄胡(蔡仲),将其派到鲁国协助伯禽治理鲁国,学习鲁国的礼乐制度。蔡仲在鲁国谨听周公教诲,严格按照周礼治理国家。“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旦听后大喜,“而举胡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度之祀,是为蔡仲”。周公为了更好地教育蔡仲专门写了《蔡仲之命》,要求蔡仲按照周礼自警自励,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品质,以德治国。《蔡仲之命》通篇都是周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蔡仲回到 蔡国把周朝礼乐制度带到蔡国,并严格按照周礼在蔡国推行儒家思想,实行“德政”“仁政”。因此说,蔡仲是上蔡大规模儒家文化传播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