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锋
在汝南县城东南方25公里处有一墓冢,当地人称作黑冢,占地10多亩,在土地平旷的田野间蔚为壮观。近年,附近村民在墓冢正西偏北处建有一庙宇,庙宇仿古式建筑,占地10多平方米。该处原有一个更简陋的小庙室,至今仍保留在新建庙宇里。紧邻墓冢有一溪流,当地人称为黑沟,黑沟之水向东南方向绵延数里,流入文殊河。
据《中华姓氏通史》等有关史料记载:西周灭亡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按照宗法分封其中少子姬烈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北)。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平王少子烈,食采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昇,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至姬邕时,东周已被秦所灭。姬邕改姬姓周,生子秀,秀生仁(亦名周黑),字子房,这已是姬烈的二十一代孙,此时已到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封周室后裔周仁(周黑)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室香火。因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封地于汝南郡安成。周仁死后,葬于安成西北3公里处,即今汝南县王岗镇张岗集西南,后人称其坟墓为黑冢。
驻马店市《古今地名释要》中记录:“黑冢遗址,在汝南县汝宁镇东南25公里,汝南—张岗公路南侧。故为一高台,汉汝坟侯姬(周)仁(周黑)殁后葬于此,故称黑冢。遗址高8.7米,面积7480平方米,略呈椭圆形。1957年发现,墓址上部历经多次盗掘,破坏严重。收集到的文物有汉代五铢钱、陶狗、陶磨、陶俑等。墓有石门,上刻朱雀、铺首、鱼等纹饰。墓址下发现石箭头、石锛及夹砂陶鬲片、鸭嘴形鼎腿、陶碗底、杯底等。陶器以灰陶为多,少量黑陶。纹饰有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属新石器龙山文化,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翔实的描述,给后人留下许多猜测和无限遐想。尽管多是残品,但是足以想象出原物的精美以及安成当时繁荣昌盛的灿烂文化。
现在叫安成的地方很多,但汝南郡的安成却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秦取魏安成”。驻马店安成的位置在历史上有四种说法:《正阳县志》说在正阳县寒冻镇固城寺,当代的《汝南县志》《平舆县志》分别说在汝南县王岗镇北胡村、平舆县老王岗乡兴旺店村,民国时期的《确山县志》说在确山县境内。安成自汉初,历经魏晋南北朝之乱至隋初,仍盛极一时,是南北朝淮北争夺战中的战略要地,归属不一,废置不定。由于不断发展扩大,多处建立城池也不无可能。
隋初,隋文帝杨坚代周后,太子杨勇的儿子杨筠曾封为安成王。公元604年,杨广谋取太子位,其父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即位称炀帝,改年号大业。把杨筠等全徙岭外,予以毒死,并把安成王杨筠的王国安成废入汝阳(今汝南)。据《隋书·文四子》载,“勇有十男……安成王筠……勇败,亦坐废黜……炀帝践极……诸弟分徙岭外,仍敕在所皆杀焉”。记载的大致意思是,太子杨勇有10个儿子,封其中一子杨筠为安成王。杨广夺取太子位后,废黜杨勇,把杨勇家人赶出国都长安后,仍不罢休,下令格杀勿论,斩草除根。由此,安成被一夜屠城,挖地三尺,从历史上消失了。
汉安成从汉初(公元前206年)周仁建城,到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废入汝阳(今汝南),曾封王、公主6人,公、侯、子15人,灿烂辉煌达811年的历史名城从此寂寂无闻。随着时间变迁,如今变成一望无际的农田。
安成始主周仁(周黑)选墓地于仅仅3公里之遥的安成西北方向,可想当年,也是主仆再三商榷,周隋两朝分别在西安和洛阳定过国都,且周仁先祖姬烈先后十八代居安成西北方向的封地汝坟,周仁把所葬之地定在安成西北方向,也正表明了其对西安、洛阳和故封汝坟的深情眷恋。而安成自周仁建城历经800多年,最后灰飞烟灭,消失在喧嚣的历史长河里。
黑冢历经2000多年后,时至今日早已被“神化”。庙宇里供奉有黄先生、白先生、卢先生3位神明牌位,而3位神明的来历已无从考证。
黑冢有“累死马”的传说。若干年来,黑冢一直被附近村民开垦种田。据说,好马跑不过三圈,也正验证了黑冢的体积庞大,增添了不少神秘。老人们讲,很久以前人们日子贫瘠,家里没有像样的碗筷,如逢谁家有红白大事,便来到黑冢向神明借一些金制碗筷招待来客,借后按时如数归还,便相安无事。有一次,一个村民借到碗筷使用后,却心生私念。归还时,昧了一双金碗筷。神明不悦,从此再也不向民间借用碗筷。这也许是乡亲们向子孙后代进行诚信教育的美好传说吧。
据说,有一莽撞后生来到黑冢,把冢上一棵小枣树移栽至自家庭院。从此,家无宁日,先是家人患病,后又居室失火。连遭不幸后才恍然大悟,连忙到黑冢谢罪。所有美丽的传说都是在告诫人们,要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墓冢的完整,不得不叹服先人的智慧。
神秘的黑冢,每天静谧地躺在汝河和文殊河之间,蓝天白云下见证着袅袅炊烟,述说着绵绵历史。黑冢也早已演变成一种精神符号,周边人们把黑冢视为家乡文化的先者,不辍耕耘、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