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佳瑞
生命之光 李文静 作
凌晨 李文静 作
2020年的春节让每个中国人终生难忘,新冠肺炎疫情自武汉蔓延至全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部署下,解放军和各地医务人员纷纷支援武汉,广大民众捐款捐物,企业加班生产各种医疗物资,涌现大量可歌可泣可赞的人和事,谱写了一曲曲战“疫”壮歌。
艺术家不是一个游离于社会的群体。作为一名画家和高校教师,李文静虽然不能像医务人员那样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病魔直接战斗,但她可以拿画笔当武器,居家用美术作品为武汉、为祖国加油鼓劲,为时代讴歌。
李文静,1973年生,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专业副教授。寒假期间,李文静前往广州探亲过年,去时出行尚未受限,没想到1月下旬疫情暴发,武汉1月23日封城,京广线高铁停运,被迫滞留广州两个月。她每天关注疫情形势,当看到多家媒体网上征集抗疫作品的通知后,便积极投入创作中。在外面作画,肯定不如在自己家那么方便,她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作。没有宣纸,就用小朋友画过的素描纸反面画,素描纸用完,又用家里现有的A4纸接着画;没有画案,就把楼道里闲置的一块板子拿来当画板,支在床边画;没有调色盘,就把吃饭的瓷碟拿来用。克服了种种困难,李文静在广州完成了34幅画,4月份在自己家里又画了7幅,总共41幅,并根据不同内容整理成四个系列:《民族脊梁》《全民抗疫》《“疫”线战士》《风雨过后》。
李文静力求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行为。84岁的钟南山院士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毅然踏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73岁的李兰娟院士率先提出武汉封城,显示了高于常人的远见卓识。他们虽已高龄,但心系灾区,不顾个人安危,为国解忧、为民解难,堪称“国士无双、民族脊梁”。《民族脊梁》有四幅画,分别表现钟南山和李兰娟以及他们和科研团队一起进行科技攻关的场面。
武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下,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积极驰援武汉。从城市到农村,全民抗疫,筑牢了一张严防死守的天罗地网。她画了《乡村防疫》《平安出行》《群众平安·我们心安》《全力保生产·就是战“疫”最前线》《地铁进站口》等来表现这一场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行动迅速、执行力强,群防群治效果显著,令世人动容。
医务人员就像是阻挡在病魔面前的一道防线,温暖了亿万人民的心。《“疫”线战士》系列创作得最多,有20多幅,比如《天使的爱》《生命之光》《交班》《配药》《争分夺秒》《凌晨》《查房》《平安归来》《风雨过后》等。有抢救病人的场面和重症病房的昼夜坚守,也有个人的特写镜头,医护人员穿着密封臃肿的防护服,穿梭于重症监护病房,就像白衣天使一样,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
速写是画家记录生活和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手段,更是人物画家必备的基本功。速写不追求画面的细腻深入,贵在形象的鲜活生动。考虑到时效性、快捷性,李文静用自己最喜欢也最擅长的速写形式,结合工笔人物画专业的特点,以线造型,但又不是纯粹的白描,而是以毛笔速写为主,在人物衣纹的组织上,又带点儿线描的味道。这种速写加线描的绘画形式她用起来得心应手,稍加赋色又能增强画面的视觉美感。虽然画不大,但她每一幅都精益求精,每一步都胸有成竹。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的确,我们迫切需要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人物画家只有扎根生活、关注民生、紧跟时代的步伐、有感而发,才能产生创作激情,进而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璀璨的精神之花,往往绽放于苦难的土壤上。李文静以画笔歌颂那些与死神争夺生命、大爱无疆的白衣天使,也歌颂立足本职工作心怀天下的每一个普通人,这就是她创作抗疫速写人物系列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