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西南使星去)》(唐·权德舆)
西南使星去,远彻通朝聘。
烟雨僰道深,麾幢汉仪盛。
途轻五尺险,水爱双流净。
上国洽恩波,外臣遵礼命。
离堂驻驺驭,且尽樽中圣。
送袁中丞持节册南诏五韵是唐朝著名诗人权德舆在朋友袁滋受命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时写的送行诗。那么,这个袁滋是何许人也,他与驻马店又有何种关联。
真是不说不知道,这个袁滋是驻马店历史上除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宋相朱胜非之外的又一位唐朝宰相。只可惜驻马店的历代志书上从未有过关于他的只言片语,即使是多年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对他都一无所知,我发现这个秘密内心是惊喜的。
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今确山县)人,少年时善于治学,其表兄元结不但是唐代杰出散文家、诗人,当时还任道州刺史,很看重他。没多久,黜陟使赵赞把袁滋作为处士推荐,应试授官教书郎。何士干镇守武昌时,征召他为从事,后任詹事府司直。他部署里有一个邑长,被一个小吏诬陷盗窃银子,袁滋查明了他的冤情,最终把他解救。御史中丞韦绦听说后,推荐他做侍御史,后转任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唐代名臣韦皋开始打通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酋长异牟寻进献珍宝给朝廷,并请求派大使去。朝廷下令挑选可以胜任大使的郎官,许多大臣都认为西南边陲太远害怕去。唯独袁滋不辞荒远,德宗很赞赏他,就让他以本官兼御史中丞之职,持节充任前往南诏的使臣。还没有出发,又迁任祠部郎中,依旧为使臣。第二年夏天出使归来,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授官上书右丞,主管吏部的铨选事宜。出京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他为政宽容清廉,从其他地方来到他管辖境内的百姓,他都给地方让他们居住,并把聚居的地方起名为“义合里”,经常赏给他们东西。后征召授官吾卫大将军,他离任赴京时群众拦住道路挽留他。杨于陵代替了他的原任职务,大声对百姓们说:“于陵我不敢改变袁公的政令。”人们这才围绕着袁滋下拜告别。
贞元(公元785年),宪宗开始代为处理国政,袁滋被任命为宰相,授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那年适逢名臣韦皋辞世,其部将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而不受节制,袁滋持节前往安抚,走到半路,授官检校吏部上书、平章事、剑南节度使,百姓们为他立了生祠为他祈祷。后征召授官户部尚书,连任荆州、襄州两地主将。后改任彰义军节度使。叛军首领吴元济与官军对垒了好几年,袁滋因长久无功被贬为抚州刺史。不久,转任湖南观察使直至去世,享年70岁,追赠太子少保官职。
如同另一位家乡人秦相李斯一样,身为唐相的袁滋也是位大书法家,其书工于篆书、籀文等,很有古人法度。他被宪宗任命为宰相后被世人称之为书法宰相。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收藏家叶昌炽《语石》中称:“唐代篆书,世推李阳冰,同时袁滋、瞿令问,鼎足而三。”可惜袁滋的书法传世太少,迄今为止,仅存两方摩崖石刻,但就是这两方摩崖石刻,让我们透过千年时光,感悟到了袁滋的书法之妙。
第一个要说的是浯溪摩崖石刻。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城(浯溪镇)西南部浯溪公园内。此处苍崖石壁,濒临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30余米,为摩崖文字天然好刻处。因而浯溪露天摩崖为南国摩崖第一家。
元结也就是袁滋的表兄,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为道州刺史。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从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经祁阳阻水,泊舟登岸暂寓。受此处幽胜,遂将一条北汇于湘的无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独有”,撰《浯溪铭》,浯溪得名从此始。元结又将浯溪东北二十余丈的怪石命名浯台,撰《浯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浯亭”,撰《浯亭铭》。返任后,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和袁滋,他们3人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并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了“三浯”之名。这三块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浯亭铭》碑,笔意淳古自然、章法茂密,有金文之古丽。他处未尝见篆文,此独有之,可贵也。《浯亭铭》碑现为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被视为石刻中的国宝。
第二个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在云南省盐津县城南30公里豆沙关山路西侧。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御史中丞袁滋奉命赴滇,册异牟寻为南诏,途经石门关(现为豆沙关),特摩崖题记。
石门关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险要关口。摩崖石刻于巨岩上,地势险要,左下为绝壁,隔朱提江与右面的危岩相对峙,像两扇巨大石门锁扼通道,为咽喉之地,隋唐时称为“石门关”。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唐遣巡官崔佐时与异牟寻会盟于大理点苍山,南诏叛唐42年后又与唐重归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全文直书八行每行3~21字,左七行字为楷书,末行“袁滋题”三字为篆书。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相同。碑刻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摩崖史实记载,学者把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称为“民族友好的标志”,其书刊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它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重大历史作用。
曾经被家乡人误作异乡客的袁滋,或许就从这篇文章开始,验明正身、魂归故里,从此走进驻马店历史与文化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