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发展。
化学核心素养更多表现在思维能力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及理性思维能力的现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思维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要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
我校化学组教师多年来积极探索,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教学,精心设计每节导学案,利用导学案教学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二《化学键》第一课时离子键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初中教材“活泼的金属单质钠和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其次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过程如下:
1.问题引入。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100多种元素却能形成千千万万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呢?2.问题探究。从元素的原子结构出发提出问题:哪些原子的结构是稳定的?具有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将有什么变化趋势?3.投影。播放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模拟动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能结合生成氯化钠?阴阳离子是否会由于静电吸引结合到一起形成氯化钠?阴阳离子之间会无限靠近吗?4.归纳整理。由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和本质。重点引导学生突破三个难点:成键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离子键的成键过程。
5.由离子键的定义和本质引出离子键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二、应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地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我们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巩固三个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引导他们体会思维导图和思维工具的优越性,形成使用思维导图的习惯。
课前预习,结合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画法制作自己的思维导图;课堂学习,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对照,把学生在预习时遗漏、疑惑、模糊、拓展的地方补充好;课后巩固复习,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对知识进行概括性地整理,从“横”“纵”的角度将学过的概念、原理、方法进行分类合并,形成知识网络。
三、设计趣味实验,提升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课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通过设计实验,以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人教版教材必修一《金属钠》的性质时,可补充演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迅速游动,并发出滋滋的响声,最后留下蓝色的足迹(反应完可看到蓝色絮状沉淀)。根据上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1.此现象与金属钠和水的反应有何异同?2.蓝色絮状沉淀是什么?3.为什么不析出红色固体物质?4.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最终得出金属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实质。
四、练习习题,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创新求异的欲望更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精心编题,适当进行改错练习,让学生认真分析,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提出自己的见解,用“假设—否定—肯定”的方法来探究问题,多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导学案等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精心设计教学实验和采用多样化的习题练习等,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相信在我们不懈地坚持和学生的配合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