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伟
眼下, 走进上蔡县邵店镇高李村, 一面面主题墙绘展现着大美乡村, 一排排路灯悬挂着鲜红的中国结, 孩童和老人在文化广场休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越来越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提起村子里的新变化,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会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个人。她就是河南省委宣传部派驻上蔡县邵店镇高李村第一书记李佩阳。
1 走村串户摸实情
上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高李村是全省艾滋病重点帮扶村。全村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人口4760人。虽然经过10多年艾滋病重点村帮扶工作,全村仍有贫困人口69户235人,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其中还有12户五保户,都需要政策兜底保障。村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产业扶贫任务繁重,产业发展亟待起步。
面对挑战和困难,李佩阳没有退缩也没有抱怨。她坚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只要竭尽所能不断努力,扎实推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走出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之路。
从任驻村第一书记伊始,她便积极投入到扶贫户走访、产业扶贫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按照省委选派第二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安排,2017年11月初,李佩阳来到了高李村。刚到村里,她顾不上休息,就逐村逐户登门走访,向老书记虚心请教,尽快转变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摸清村民所思所想所求,了解贫困户家庭生活困难情况,对制约全村发展的问题把脉问诊。
村党支部书记和小民介绍,2017年11月7日,李佩阳来到村里报到,第二天就主持召开了全村党员大会,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温入党誓词,并为每名党员配发了党徽和新党章,全村党员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2 真情帮扶赢民心
一个年轻的女娃来咱们高李村能吃得了苦吗?有带领全村发展的能力吗?初入村时,面对这位青春靓丽的第一书记,高李村党员干部群众投来疑惑的目光。然而,一段时间以后,村民对李佩阳的看法发生了颠覆性改变。
真正的扶贫不只是送政策,还要带着感情润物无声。在与李佩阳朝夕相处中,村民逐渐认识到,李佩阳不仅说话办事公道,待人和蔼可亲,而且最让他们服气的是李佩阳工作思路开阔办法多,推动工作雷厉风行,一个看上去娇弱的女孩子干起工作来却像男同志一样拼命。
有一次,李佩阳要去协调修路项目资金,安排村干部抓紧对项目路段进行测量,可安排工作一周后测量工作根本没有落实,她急了,带着村干部拿着测量器亲自测量,整整10多公里的路,天黑才测量完毕。之后,她又亲自绘成拟整修道路平面图。一位村干部说,以前这样的测量工作少说也得两三天,中间几次想歇歇,可看到李佩阳还在认真测量,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在李佩阳的不懈努力下, 如今, 高李村已完成李庄、 薄庄部分路段共 1.59公里的道路硬化,协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93盏, 协调灌溉水井 14 眼。为了解决村民吃水供应紧张的问题, 她协调有关部门对李庄村民组水塔进行维修提升, 目前工程正在进行中。
3 产业拓宽富民路
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 李佩阳清晰地认识到, 贫困群众脱贫主要苦于没资金、 没门路, 只有以产业为依托, 才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邵店镇种植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成为高李村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但是村民以前种植黄姜因销路不好, 加上没有冷库保鲜, 经常是丰产不丰收, 挫伤了积极性。李佩阳就把高李村的黄姜发到朋友圈, 宣传推广邵店黄姜, 很快吸引企业家来高李村考察, 当天就销售黄姜两吨多, 建立了固定销售渠道, 为发展黄姜订单生产奠定了基础。
高李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可由于受资金限制,大多露天种植,产量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收益很有限。李佩阳经过调研认为可以在村里建设蔬菜大棚,既可以发展蔬菜产业,也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她积极争取省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支持,投入资金100万元,新建7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如今,大棚已经投入使用,还聘请了省农科院专家为技术顾问,帮助村民提高蔬菜种植技术。
欲问秋果何所累, 自有春风雨潇潇。今年 2月 11日, 雪后初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 在省委北院一楼会议室里, 10名来自我省脱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 参加了由省委书记王国生主持召开的座谈会, 他们述说乡村新变化, 交流驻村收获感悟, 畅谈新年新打算, 共同描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李佩阳就是其中一位。
“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 再苦再累无惧无畏……追逐梦想总是百转千回, 无怨无悔从容面对。 ”李佩阳说,“我对这首歌曲十分喜爱, 并且成了我工作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
“只要对百姓有益的事情我就要努力争取, 我愿意为高李村的发展付出更多的真心。 ” 李佩阳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