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泽蒜其实不寻常

♢ 村 长

   
  清明节前的一个周末,到野外踏青,在一个岗坡地上,突然发现一丛丛泽蒜,这可是很久没见的野蔬了。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泽蒜”是什么东西,它名字里有“蒜”字,却不是蒜。叶子乍一看像韭菜,细细的、中空、有凹槽;鳞茎却像个独蒜,球状或近球状;味道独特,吃起来近似葱味、微苦。泽蒜丛生于荒野、山坡、田埂的草丛里,春季萌发,夏初开花,盛夏休眠,秋季又再次萌发。春秋季节,人们把泽蒜一丛丛挖出,炒菜、做汤、做菜馍,味道辛香,是来自山野间的一道美味。
  泽蒜是我们当地的叫法,读音其实是“宅蒜”,也有叫“小蒜”的。在外地,它的别名还有很多:山蒜、野小蒜、贼蒜、小根蒜、菜芝等,我省的信阳以南地区叫藠头,人工种植的,主要用于腌制咸菜,和山野间的泽蒜有所不同(鳞茎稍长,花色淡紫),应该是泽蒜的栽培品种。以前农村泽蒜很多,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一种十分寻常的野菜,可是,当你知道泽蒜的学名和它的背景时,你一定会大跌眼镜!它,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薤啊!
  薤,也叫薤白,是百合科葱属植物。之所以说它大名鼎鼎,是因为在古代,它就是古人所食的“五菜”之一,它可是养活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植物啊!商周以前,人们食物种类很少,《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葵、韭、藿、薤、葱就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要蔬菜。那个时候,番茄、黄瓜、红薯、土豆、西兰花等蔬菜,还都在遥远的美洲和西域呢!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对薤的评价非常高。此外,在佛教中,出家人不能吃的“五辛”,其中一辛就是薤,这点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
  除了食用以外, 薤白也是 医 治 胸 痹 的 一 味 常 用药。它性温, 味辛、 苦, 归肺、 胃、 大肠经, 具有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之成效, 适用于因寒、 痰、 湿、 浊凝滞于胸中, 阳气不能疏通所造成的胸闷作痛或兼见喘息、 咳唾的胸痹症以及胃肠气滞、 泻痢、 痈疽、 疮、 疖等病症。 《本草纲目》 言其 “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 下气散血” , 常配以栝楼、 半夏运用, 如 《金匮要略》 里说到的“栝楼薤白半夏汤” 以及 “栝楼薤白白酒汤” , 都是中医的常用药方。
  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点从古人的吟咏中就可以 感 受 到 , 古 代 诗 词 歌 赋中, 到处都可以找到薤的影子。
  秦 末 枭 雄 田 横 , 不 肯称 臣 于 汉 , 当 汉 高 祖 征 召他时, 田横半途自杀, 他的门客为哀悼他作了著名的挽歌 《薤露》 : “薤上露, 何易 晞 。 露 晞 明 朝 更 复 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 用薤叶上转瞬即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暂, 然后 500 名壮士集体 蹈 海 自 尽 , 这 就 是 著 名的《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后来, 曹操又用此曲为调,作 了 首 五 言 古 诗《 薤 露行》 , 以此哀叹汉末国家离乱、 君王受难、 百姓遭殃的景象。
  杜甫晚年辞官归隐, 收到老友阮昉亲手栽种的三十束薤白。杜甫以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为题, 表达对友人的感谢之情:“隐者柴门内, 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 不待致求书。束比青刍色, 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 味暖并无忧。 ” 阮昉本来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因为这三十束薤白, 被杜甫赋诗表扬, 得以留下一笔。看来, 还是经常给朋友送点烟酒菜蔬为好, 万一哪一次被写下来呢?
  古代文人大多是酒鬼,他 们 喝 酒 时 怎 能 少 了 薤白这道佳肴?白居易有诗为证:“今朝春气寒, 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 乳和地黄粥。 ” 李商隐亦云:“月从平楚转, 泉自上方来。薤白罗朝馔, 松黄暖夜杯。 ” 陆游在 《饭罢戏作》 中写道:“南市沽浊醪, 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 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 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 磊落新都菜。 ” 呵呵, 薤, 真是个不错的下酒菜啊!
  薤本来产自中原地区,但是这些年来, 中原各地却极少种植了, 野生的也比较难采到, 倒是南方有地方一直种植、 食用, 为什么这个古老菜蔬在中原消失?是口味问题吗?
  前不久, 读到汪曾祺先生的 《葵·薤》 一书, 他对此也 有 类 似 看 法 。 他 写 道 :“北方人现在极少食薤了。南方人还是常吃的。湖南、湖北、 江西、 云南、 四川都有, 这几省都把这东西的鳞茎叫做 ‘藠头’ ……南方人很 少 知 道 藠 头 即 是 薤 的 。北方城里人则连藠头也不认识。北京的食品商场偶尔从南方运了藠头来卖, 趋之若鹜的都是南方几省的人……”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 什么都要尝尝, 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 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
  斯言不谬!我们曾经的美味, 还能重回餐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