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
绘就生态画卷 激活发展动能
——汝南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纪实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北汝河。

  

本报记者 陈 诚 焦 琳 文/图


  秋日的北汝河两旁,市民漫步于蜿蜒的步道上,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近日,北汝河(汝南县段)获评2024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成为全县河湖治理的典范。这是汝南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的生动缩影。在汝南县,河长制宛如一股强劲动力,推动着河流生态焕发勃勃生机,不仅让碧水清流重回大地,更催生出沿河经济带的新活力。
  体系筑基河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
  汝南县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实现了全域河流河长全覆盖。目前,全县共有17名县级河长、193名乡级河长和280名村级河长,形成了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
  为确保河长真正履职尽责,汝南县打出“组合拳”。明确职责清单,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任务细化到各级河长;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升河长的履职能力;建立健全巡河制度,县级河长每季度至少巡河1次、乡级河长每月至少巡河1次、村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1次,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严格的考核机制是推动河长制落实的关键。汝南县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对河长履职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公众满意度进行量化考核,优秀者表彰奖励,不力者严肃问责。
  智慧赋能 河湖监管实现“耳聪目明”
  汝南县河长制工作的最大亮点,当属智慧化河湖监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了对全县河流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
  在监管中心,巨大的智慧显示屏上,河流的水质、水位、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沿河分布的摄像头如同忠诚的卫士,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控河流的状况。一旦水质出现异常,报警机制立即启动,工作人员可迅速响应。平台还具备问题上报、任务分派、跟踪督办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部门联动 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
  在协调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时,职责交叉和信息沟通不畅曾是最大的“拦路虎”。为此,汝南县成立了由县级总河湖长担任组长的流域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各方行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确保协调机制高效运行。
  以某条河流的水污染治理为例,当时河流滩地存在大量养殖场,面积3万多平方米,污染严重,水质恶化。县级河长迅速牵头,组织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养殖废弃物排放;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
  产业兴河 沿河经济带绽放新姿
  北汝河沿河经济带的崛起,是汝南县河长制工作带来的又一硕果。这里依托北汝河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草皮种植产业。淮南市草之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引进和运营,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一片片草皮如同绿色的地毯,既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公司通过种植草皮,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资源,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汝南县的水治理工程成果斐然,“五河七公园”的治理工作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南海湿地公园、西湖公园、龙亭运动公园等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这些公园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河道治理对城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沿街门面房出租情况明显改善,餐饮消费尽显活力。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汝南县用制度、科技与民心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城水相融的生态长卷。汝南县河长办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北汝河为样板,全域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让更多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载体,让碧水清流流淌在汝南大地,让生态与经济的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