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9日
生命战场上的守夜人
——记正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李广争
  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正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总有一个身影在深夜里与死神赛跑。他就是李广争,一位用15年光阴守护生命最后防线的“守夜人”,以仁心仁术诠释着医者的神圣使命。
  生死时速:ICU里的生命摆渡人
  “血氧饱和度78%,准备气管插管!”2021年寒冬的一个凌晨,李广争跪在病床边,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突发痰栓阻塞的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可视喉镜的光束下,他精准完成气管插管,汗水浸透的手术服紧贴后背。经过10分钟持续抢救,患者颈动脉终于恢复搏动,血氧回升至92%。这样的场景,在他15年的职业生涯中重复了300多次。他独创的“重症患者三色管理法”:红色代表危重患者,每小时查房;黄色代表稳定期患者,每两小时记录;绿色代表康复期患者,每日评估。这套系统使科室抢救成功率提升至89%,相关经验在驻马店市重症医学年会上推广。
  医者仁心:冰封技术里的温暖注脚
  在李广争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三件宝”:记号笔记录用药细节,手绘呼吸机操作图解,备忘录记载患者家庭状况。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王某因筹钱延误治疗时,他立即申请“先诊疗后付费”,连续72小时守在床边调整呼吸机参数,最终帮助患者顺利脱机。他建立的“ICU家属沟通日”,要求医生每日用30分钟与家属交流病情。面对塞来的红包,他采取“充值住院费”方式,累计退还财物超2万元,却收获满墙锦旗。患者张女士说:“李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感受到尊严。”
  抗疫前线:寒风中的生命温度
  2020年疫情暴发,李广争第一个写下请战书:“我有重症经验,让我上。”在大广高速岳城收费站,他顶着零下5℃的寒风,为长途司机采集核酸。当得知司机急需结果见到病危父亲时,他全程跟踪标本检验,3小时内出具阴性报告。司机含泪道谢的瞬间,被记录成《抗疫日记》中的动人篇章。在隔离病区,他创新“中医防疫方”联合现代疗法,使确诊患者平均退热时间缩短至2.8天。防护服下的他,鼻梁被N95口罩压出溃烂仍坚持工作,累计抗疫服务超200天,获“郑州市管城回族自治区抗疫荣誉证书”。
  薪火相传:三尺讲台上的医者匠心
  边手术边教学,李广争将ICU变成“活教材”。他设计的“三维教学法”,技术维度拆解呼吸机操作,人文维度模拟医患沟通,科研维度分析最新指南。在处理躁动气管插管患者时,他边调整参数边教学:“焦虑会使氧耗增加20%,安抚是最佳辅助治疗。”他带领团队开展的“无痛气管镜技术”,使患者检查舒适度提升70%;创新的“肺复张联合有创机械通气”,将ARDS患者脱机时间缩短至4.3天。这些新技术填补了正阳县3项技术空白。
  生命之光:照亮无数家庭的希望
  15年来,李广争接诊危重症患者3000多人次,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存着327名患者家属的联系方式。他发起的“ICU康复俱乐部”,帮助157名患者重返社会;设计的“出院随访包”,包含定制化康复手册和急救卡片。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ICU,李广争已开始新一轮查房。这位生命战场的守夜人,正以精进的技术与温暖的情怀,续写着新时代医者的动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