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我市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赋能体系
  本报记者 黄育南 通讯员 崔 聪 郑同锋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实施科技项目、搭建平台载体、加强人才引育、深化科技合作、创新主体培育、推进技术市场快速发展等举措全链条赋能,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强化政策引导 营造良好环境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我市构建“9+15”产业链群体系,成立科技委员会,建立成果转化工作领导联系制度,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政策,为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聚焦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开展科技创新季度服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摸排走访,制订培育计划,采取台账管理,累计服务企业1500多家,解决问题758个,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530家。2025年上半年,累计征集科技需求1193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把市级财政科技经费提升到1亿元,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评选驻马店市自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奖34个,每个都给予20万元资金奖励,切实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活力。
  实施科技项目 推动落地见效
  市科技局积极对接中央引导地方发展科技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申报,助力新兴产业突破技术瓶颈。近3年我市获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项目26个,项目总额1840万元,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5000多万元。聚焦细分领域创新需求,布局重大研发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强调研发与转化同步,获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7个,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研发专项、重点研发专项35个。
  针对技术瓶颈,市科技局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短平快”研发活动,实施省、市级科技攻关及软科学项目97个。我市获批河南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河南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30个,获省财政资金支持1430万元。
  搭建平台载体 汇集优势资源
  针对成果产业化难题,市科技局支持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建设中试基地,提供技术优化、成果熟化等服务,布局建设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试基地等省、市级中试基地4家,覆盖多产业领域。围绕主导产业需求,支持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化市级重点实验室布局。至目前,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已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14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1家。
  加强人才引育 提供智力支撑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构建“院士+平台”“院士+项目”“院士+产业”创新体系,累计柔性引进院士32名、中原学者10名。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人才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选拔优秀人才重点培养。至目前,已培养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7个、市本土科技人才7500名,为经济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深化科技合作 拓展资源渠道
  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外知名机构的合作交流。我市建立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5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6个,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每年至少开展24次产学研对接活动,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86个、搭建平台26个、签约项目39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搭建夏南牛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和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基地等研发服务平台,深化政产学研融合。
  突出企业主体 增强内生动力
  近3年我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10家。市财政累计拨付近2000万元用于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达27.8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4.2亿元。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科技贷、科技保,征集企业融资需求36项,金额达5.83亿元。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向科技型企业倾斜,2025年1至6月份有21家企业获得省科技贷1.87亿元,高于去年同期43.8%,完成全年任务的62.3%。
  据悉,我市已设立16个技术合同登记站,实现县区全覆盖。2022至202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突破30亿元、41亿元、60亿元,连续3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5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7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8%,位居全省第七。
  从企业数量的稳步攀升,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从创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到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科技成果转化正加速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