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2日
张大生:传承火与铁的千年艺术
  本报讯(记者 代廷伟 通讯员郭 佳)“我长期关注非遗‘打铁花’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确山县人,我深知这份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技正面临场地短缺、传承乏力的现实困境。”近日,河南省人大代表张大生说,“呼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对‘确山铁花’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生机、赋能县域经济。”
  蛇年除夕夜,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一棒铁花冲天而起,打开了央视蛇年春晚的序幕,绚丽的铁花一下子吸引了屏幕前观众的目光。
  2008年6月,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确山县,当地人习惯把“打铁花”称为“确山铁花”。
  依托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确山县人民检察院将检察建议转化为案件线索并立案。该院检察官实地走访杨建军等传承人,查阅史料、深入了解“打铁花”的起源、表演形式及传承现状,同时向相关行政机关调阅保护档案,发现“打铁花”面临传承人队伍老龄化、训练展演基地不固定、与当地文旅资源融合程度不高、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3月17日,该院牵头召开圆桌会议,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非遗传承人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商对策。会上,检察官通报了调查发现的问题,与会各方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深入研讨,为非遗传承建言献策。
  在充分调查和磋商的基础上,4月15日,该院向相关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提出完善非遗传承和保护机制,打造非遗传承品牌,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相关主管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书面回复整改落实情况,称已与县域老乐山风景区协调设立“确山铁花”非遗传承基地,供表演团队作为训练展演基地无偿使用,并完成挂牌;制定《确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规划》,针对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特点制定相应保护规划,以实现对县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为确保非遗保护落到实处,该院持续跟踪监督。当前,主管部门正筹备编撰《确山县非遗保护名录》,以文字形式将各个非遗项目进行存档记录。同时,规划整合老乐山风景区、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北泉寺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路线,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8月27日,该院与县文广旅局联合会签《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依法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成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联络站,以加强双方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等,着力构建“司法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助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案件办结后,该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整改成效进行验收,实地查看了“确山铁花”非遗传承基地,听取了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汇报。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打铁花”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团队走进居民社区、驻地部队进行“打铁花”非遗表演,并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兴趣班,为非遗传承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张大生说,“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督促相关主体积极履职,展现了检察担当。期待检察机关创新监督方式,持续为文化遗产保护筑牢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