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上蔡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她既是患者口中的“贴心人”,又是同事眼中的“多面手”;既能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又能在危急时刻化身“生命守护者”。她就是赵巧莉,用17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思政强基筑医魂 引领医院绘新景
“作为党员医生,我的初心就是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这是赵巧莉始终坚守的信念。她牵头组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健康扶贫义诊230多场,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
在科室管理中,赵巧莉创新“三会一课”模式:晨会学政策、病案分析会练技能、疑难病例讨论会传帮带,将政治学习与业务提升深度融合。她带教的年轻医生中,3人成为科室骨干,2人获得县级“技术标兵”称号。
杏林春暖济苍生 妙手仁心写大爱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袭,赵巧莉主动请缨成为首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生。她创新“中西医结合防疫方案”,熬制的“防疫三宝汤”惠及2000多名隔离人员。在值守的67天里,她建立“心理疏导云平台”,通过视频连线为137名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实现隔离病区“零转重”“零投诉”。52岁的刘某某至今记得那个温暖的冬天。因重度营养不良入院时,他体重不足30公斤,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赵巧莉制订“三阶营养支持方案”:初期肠外营养稳生命,中期肠内营养促吸收,后期中医食疗固根本。当患者家属硬塞的500元红包被转为住院费时,刘某某含泪说:“赵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暖了我的心。”
危急时刻显身手 平凡岗位铸非凡
2024年7月,赵巧莉在游泳馆的经历堪称“生死时速”。发现溺水女孩时,她立即纠正教练错误的倒水法,跪地实施心肺复苏。1分20秒的持续按压,让女孩恢复自主呼吸。事后她婉拒家属红包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能。”这幕场景被围观群众拍成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赞10万+,被誉为“教科书式急救”。
在志愿服务中,赵巧莉首创“健康直通车”模式,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医疗队深入17个偏远村庄,建立慢性病档案1200多份,发现早期肿瘤患者23例。她设计的“家庭急救包”,包含常用药物和急救指南,已免费发放5000多份。
清风正气扬医德 廉洁行医树标杆
面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赵巧莉创新“三透明”工作法:诊疗方案透明化、费用清单可视化、医患沟通常态化。她主导建立的“廉政查房”制度,通过随机访问患者、核查用药记录等方式,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37项。近5年,她个人共拒收红包21次,金额达3.8万元。作为医院“医德医风宣讲团”成员,赵巧莉创作的《红包变形记》情景剧,以真实案例改编,生动展现医患和谐场景,在全县巡演了23场。她建立的“医患连心桥”微信群,实时解答患者疑问,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创新平台。
从抗击疫情的“逆行者”到救死扶伤的“急先锋”,从廉洁行医的“践行者”到健康扶贫的“带头人”,赵巧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光影医者”的深刻内涵。她常说:“医生的价值不在掌声多少,而在能否成为患者最坚实的依靠。”这位白衣战士,正以初心如磐的坚守、妙手仁心的奉献,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书写着动人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