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喜 通讯员 闫 涛
在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三科,心理医生张贝贝的身影常常穿梭于沙盘游戏室与绘画治疗室之间。她用十余年光阴守护少年心灵的“提灯守护者”,以专业与温情为无数孩子重筑精神家园。
心灵捕手:在沙盘与画笔间解码心结
“你看,这只小鹿代表你内心的脆弱,但它正在走向阳光。”张贝贝俯身与16岁少女小媛对话的场景,定格成为科室的温暖画面。面对因抑郁症自残的高三女生,她创新运用“沙盘治疗三步法”:初始阶段任孩子自由摆放沙具,中期引导讲述沙盘故事,后期将负面意象转化为积极符号。经过28次治疗,小媛手腕的伤痕逐渐被彩色手链取代,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送来刻有“提灯守护者”的定制奖牌。她建立的“青少年情绪日记”疗法,要求患儿每天用绘画记录心情。一本本泛黄的画册里,从暴风雨到彩虹的转变,见证着300多名孩子的重生。护士长回忆:“有孩子
康复后特意回来,说那些画册是他们‘心灵的疫苗’。”
科研先锋:在临床与学术间架起桥梁
作为北大六院合作项目的核心成员,张贝贝主导的《儿童抑郁早期干预》课题,建立豫南地区首个青少年心理数据库,收录典型病例1200例。她发明的“家庭治疗五步法”,将亲子沟通效率提升40%,相关成果获河南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2022年全国精神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大赛中,她制作的《青少年焦虑自测指南》视频,以动画形式解析专业量表,播放量突破80万次,获得“科普新星”称号。她设计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被驻马店市教育局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心灵灯塔:在科普与公益中播撒希望
每周六,张贝贝都会出现在市青少年宫的“心灵驿站”。她创新的“心理情景剧”工作坊,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情绪管理。一位参与过活动的初中生说:“原来情绪可以像解数学题一样一步步拆解。”她建立的“家长心理学校”,已开展137场讲座,教会2000多个家庭使用“情绪温度计”;设计的《亲子沟通黄金句》手册,将“你总是……”改为“我感到……”的句式,使家庭冲突减少62%。
薪火传承:在病房与讲台间培育新生
“张老师教会我们,治愈患者前要先治愈自己。”一位参与过的住院医师说。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张贝贝创立“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她设计的“心理治疗实操课”,要求学员先完成30小时案例观察再上手练习。她带教的21名研究生中,7人已成为省级医院骨干。她发起的“医学生心灵成长计划”,通过团体辅导帮助年轻医生应对职业压力。
诠释初心:在专业与仁爱间书写答卷
十余年间,张贝贝诊治患儿超8000人次,手机存着1500多个家庭的联系方式。她建立的“心理康复俱乐部”,帮助237名孩子重返校园。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她总会展示小媛送的“奖牌”:“孩子眼里的光,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从沙盘治疗的创新到科普视频的传播,从科研论文的撰写到年轻医生的培养,张贝贝始终践行着“生命至上”的誓言。这位在心灵迷宫中执灯前行的医者,正以专业与温度,为新时代心理健康事业书写着温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