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9日
秦观、蔡州、七夕与《鹊桥仙》

□ 耿 瑞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一首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词。忠贞的誓言,无奈的安慰,缠绵悱恻,情真意切,读起来十分感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成为千古名句。词的名字叫《鹊桥仙·纤云弄巧》,作者是曾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观。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写牛郎织女的,实际上另有隐情。那么,这首词究竟是写谁与谁的情爱?又写在何时何处?首次作为词牌《鹊桥仙》是否与汝南有关系呢?是否为秦观所创呢?为此,笔者于多年前就开始了探讨。
  一、《鹊桥仙》词牌与汝南有关
  汝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董永遇仙、牛郎与织女。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源自七夕节,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风调雨顺的渴望,希望建立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人间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爱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封建基本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
  从内容上和传说的时间先后看,后者源于前者。后者对前者进行了演义和丰富,且更浪漫更圆满。这两个优美的传说在天中大地被一代代口头传承,也浸淫着历代文人墨客。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曾记载:“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
  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任蔡州知州,应该说他对这两个传说也是熟知的。其以传说中的鹊、桥、仙女(织女)主要元素提炼为《鹊桥仙》词牌,写下了《鹊桥仙·月波清霁》这个词牌的定体之作,《钦定词谱》也认为此词牌为欧阳修所创,《宋代〈鹊桥仙〉词牌研究》(何思悦)也说:“调名来源于词人自度曲,欧阳修首创此调。”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此词咏牛郎织女相会事。词中“鹊迎桥路接天津”“仙鸡催晓”等句是对神话场景的描绘。但历代词学家并不认为这首词是这个词牌的代表作,反而认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才是。
  二、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所写对象为蔡州女子
  秦观在任蔡州教授期间,耳濡目染了这些传说,并被传说中的人物情节深深感动,在其创作的诗词中也多有体现,著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就是其中一例。
  《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创作于何时何地、为谁创作,古往今来众说纷纭。陕西郴州方面说是为长沙义妓而写,章雪峰《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中也这样认为,但查遍《秦观年谱长编》(徐培均著)也未看到秦观在贬为处州酒税至编管横州过长沙经郴州到藤州期间有这首词的记载。还有人认为是秦观写给结发妻徐文美的,“秦观与徐文美只是一般人家的夫妻情,秦观写了那么多情词,却没有一首是写给正妻徐文美的”。笔者以为,此词是秦观为汝南女子所作。
  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秦观在恩师苏轼的大力举荐下高中进士,同年十月被授予蔡州教授。从入仕到过世共15年,其中在蔡州前后断断续续任职约5年。可以说,他在蔡州任职时间最长。秦观任蔡州教授期间,从其诗词作品中可见他与四位女子相熟,一是陶心儿,二是畅道姑,三是娄东玉,四是边朝华。
  先说陶心儿。秦观在蔡州时,曾经非常眷顾一位营妓陶心儿,两人感情极好,但后来秦观调回京城,在两人分别之际,秦观为其写了三首《南歌子》。其中一首写道:“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次说畅道姑。他的《牵牛花》与《赠女冠畅师》两首诗,都是写畅道姑的。《桐江诗话》云:“畅姓惟汝南有之,其族尤奉道,男女为黄冠者,十之八九。时有女冠畅道姑,姿色妍丽,神仙中人也。少游挑之不得,乃作诗《牵牛花》: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赠女冠畅师》: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雾合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以上两首诗就是秦观在汝南任教授时,与道姑交往的酬唱之作。
  再说娄东玉,又名娄琬,蔡州营妓。元祐元年至元祐五年(1086年~1090年),秦观与其交往甚密。秦观为其所作赠别之词《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词中巧妙嵌入娄琬的姓名与字号——“小楼连苑横空”藏“楼”字(谐音“娄”),“玉佩丁东别后”藏“东玉”二字,既寄托深情,亦暗藏其名。在宋朝,歌妓向文人索词应歌或存念,文人作词赠妓以应歌皆属寻常事,有的歌妓还常以文人的赠词作为炫耀之资,因此有的词人在赠词中暗含歌妓的名字,这也展现了宋代文人与歌妓交往的文化背景。
  最后说边朝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秦观改任蔡州教授,由于工作繁忙,无暇侍奉母亲,需找一婢女于宅中照料。恰巧蔡州一贫家边姓女子出现,出于同情,秦观收留了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子陪侍母亲。王世祯《香祖笔记》中曰:“秦少游有姬边朝华,极慧丽。”元祐初年,因苏轼推荐,秦观出任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这时的秦观仕途较为顺畅,在母亲的催促和朋友的劝说下,于元祐八年(1093年)七月初七收边姓女子为侍妾。张邦基《墨庄漫录》载:“秦少游侍儿朝华……元祐癸酉纳之。”秦观仿苏轼为其侍妾改名朝云例,将边姓女子改名为朝华,成婚之日正是七夕。秦观写下了“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这首七绝,在他心中,边朝华就是那衣袂飘飘的织女,由上天专门派到人间与他相会的。然而,一语成谶,这对牛郎织女很快便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赏识苏轼的曹太后辞世,宋哲宗开始亲政。山雨欲来风满楼,秦观预感到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大洗牌即将开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也在劫难逃。为了不连累边朝华,秦观送她一些金银细软,劝其离开。秦观的《遣朝华》一诗真实记载了当时无奈分离的情景:“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记载:“朝华既去二十余日,使其父来云:不愿嫁,乞归。少游怜而复取归。”边朝华复归不久,正如秦观所料,宋哲宗起用新党,恢复新法。苏轼首当其冲被划入旧党一派,并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秦观受到牵连,被贬到杭州任通判,尚未到达任上又坐罪遭贬至处州(今浙江丽水)。此时的秦观对前途极为悲观,不希望边朝华与他一起受难,于是他就借口自己要修道炼丹,让边朝华离开自己,并特地派人叫来她的父亲带她回家。绍圣元年(1094年)五月,秦观写了一首《再遣朝华》:“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别处,夕阳孤塔自崔嵬。”这也对应了秦观于七夕这天纳边朝华为妾时写的那首诗。
  秦观诗中“百岁终当一别离”与“两情若是久长时”的豁达相通,反映了他对这段感情的释怀。
  三、此词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七夕节
  秦观的仕途不艰险,多次因政治斗争而受到贬谪。他在郴州旅舍写下著名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拿流传甚广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另外,对这一句词,向来都认为这是诚挚的期望,也是忠贞的爱情誓言,最多还添加一些很无奈的彼此安慰,交织着意味深长的欢乐和悲哀。再一点,这首词是写于七夕节的。秦观纳边朝华为侍妾时正是七月初七,也进一步证明此词是写给边朝华的。写作时间由此可推定秦观与边朝华于是年五月十一再次忍泪决绝后的二个月内的七夕节,即绍圣元年(1094年)七月初七。试想,这年七夕前,在贬谪途中的秦观又被加罪夺职,前途暗淡、生死未卜,不由得想起被他再次遣返的边朝华来,词家情圣自然也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词来,既安慰自己,也安慰心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