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与时间赛跑不看红绿灯,小学生过马路看不懂交通指示,农用机动三轮车横冲直撞,这些交通安全隐患,不仅成为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的绊脚石,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也是每个家庭永远的伤痛。
适时开展“文明交通”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交通规则的普及,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现代文明实践,它呼唤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责任担当,共同构筑安全、有序、文明的交通环境。
文明交通建设需要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公交司机、出租车驾驶员和外卖骑手作为“车轮上的群体”,其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外卖行业,因其工作特性容易产生交通违法行为,更需要平台企业与交管部门形成合力,将速度与安全统一起来。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意义。儿童时期形成的交通安全意识将伴随人的一生,让“知危险会避险”成为必修课,就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明交通的种子。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如同铺设文明交通的路基,虽然见效慢,但影响深远持久。
农村地区的文明交通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与城市不同,农村交通具有农用车多、道路条件复杂、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比如,用“农村大喇叭”等农民熟悉的媒介传播安全理念,能让宣传更快捷更有效。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适应宣传对象,农村文明交通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而要充分尊重农村实际,用农民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的方式进行引导。
文明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从“全国交通安全日”的集中宣传到日常的持续教育,从重点群体的示范引领到全民参与的自觉践行,文明交通的种子正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
展望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新技术的发展,文明交通的内涵将不断丰富,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核心价值不会改变。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从每一次礼让、每一分耐心、每一点文明做起,共同描绘“车让人、人守规”的和谐交通画卷,让文明出行成为新时代的亮丽风景线。(转自2025年8月4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