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语文课上讲《枣核》,学生在故事的情节中徜徉着,我也讲得眉飞色舞。当练习带着表情讲故事时,文中有一段话:“那对夫妻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有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坐在第一排的小杨同学忽然举起手。平日里,他很难集中注意力,此时脸上却浮现少有的认真神情,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我赶快叫他:“小杨同学,你来试试,带上表情。”
“老师,这句话有毛病。”他站起来,声音既清脆又响亮。有的学生不满意地说:“这是语文书,别打断老师讲课。”他脸红了,但指着课文,一字一句剖析说:“既然是‘常常’叹气说,那说明他们说过不止一次,为啥又说‘说了这句话不久’呢?这不矛盾吗?”教室里寂静无声,继而有学生开始议论。我心头仿佛被轻叩了一下,课本里真藏着学生能发现的毛病吗?
仔细再读那行字,心中豁然开朗:逻辑确实存在小漏洞。我看向小杨同学,郑重地点了点头,赞道:“小杨同学,你真是了不起的思维小神探!”他眼中霎时充满惊喜的光芒,脸上绽开自豪的笑容。
我顺势引导学生说:“既然发现问题,那大家就一起当小侦探,研究研究‘常常说’和‘说了这句话不久’为何不能碰头呢?”学生立即讨论起来。有的学生灵光一闪,喊道:“老师,就像我每天都说不想起床,但妈妈第二天照样喊我起床。抱怨天天重复,但行动不会停。”我点头微笑着说:“正是如此。‘常常说’如同我们天天念叨的心愿,而‘说了这句话不久’专指某次心愿的表达。”接着,我们一起把句子进行微调,改成“那对夫妻常常叹气,有一次妻子说‘咱哪怕有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小杨同学挺直了腰板,认真地把句子抄写在课本上。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我奖励给小杨同学3朵小红花,接着说:“第一朵花奖励你读课文认真;第二朵花奖励你认真思考,能发现问题;第三朵花奖励你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杨同学拿着3朵小红花站在讲台上,教室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后,小杨同学对我说:“老师,那枣核娃娃虽小,可比一般人还要了不起呢!”我故意问他:“那么小的个子,能有什么了不起?”他胸膛一挺答道:“枣核个子小,表面上看是缺点,可用好了就是优点,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小小的质疑如那枚枣核,只要楔入思维的缝隙,就能撼动固化的认知壁垒。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堂课上,小杨同学眼中的骄傲,不正是思维火种被悄然点燃后发出的光亮吗?
后来,班里的学生常常找我交流观点。无论对错,我都会认真对待。他们就是我心中最可爱的学生——会读书、会思考。愿这3朵小红花,能与学生的思想萌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