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勇
日前,在延边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洁白厨师服的身影站上讲台,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她是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刘晓梅阿姨。这场没有精心制作的PPT和华丽辞藻堆砌的脱稿发言,以最本真的力量,让全网为之动容,也用事实告诉人们:真诚,永远是最动人的语言。
视频中,刘晓梅站在发言台上,微微有些紧张,眼中却满是真诚。她用质朴的语言,把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那些大学生活里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片段,在她的讲述下是那么温暖美好。原来,在学生为梦想拼搏的青春岁月里,有很多像食堂阿姨一样的人,在无声地关爱着他们。
演讲中,刘晓梅的叮嘱饱含牵挂,字字句句都似妈妈的叮咛。“外卖虽方便,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时,别总用泡面凑合”“受了委屈别自己扛着”……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没有高深的人生哲理,没有激昂的梦想寄语,却直击毕业生内心最柔软之处。话语背后,是纯粹的关心,是对毕业生未来生活最实在的牵挂。
延边大学邀请食堂阿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可谓是一次极具人文关怀的创新之举。它打破了传统毕业典礼上只有校领导、教授和优秀毕业生发言的固定模式,让平日里默默付出的后勤人员走到台前、成为主角。她的发言,让毕业生明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应忘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被尊重、感恩。
从教育层面来看,这是“服务育人”的生动实践。学校邀请基层劳动者发言,传递出深刻信号:教育并非局限于课堂上的传道授业,更是校园生活全方位的人文浸润。食堂阿姨的关怀,让育人二字不再抽象,而是化作可感知、可触摸的温度。这也提醒师生,教育的主体是多元且平等的。
就社会层面而言,这场发言引发的广泛共鸣,也折射出当代人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和渴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听惯了宏大目标与激昂口号,却仍然会被“好好吃饭”这样朴素的关心所打动。暖心的话语,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成年人疲惫世界的角落,让我们重新审视“被关怀”与“去关怀”的意义。原来,真正的温暖,往往就藏在最日常的牵挂中。
当毕业典礼上的掌声渐渐平息,刘晓梅的叮咛将成为毕业生背包中珍贵的“隐形锦囊”。这场特殊的发言,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关怀他人、铭记善意”的深刻思考。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不仅教会我们勇敢奔赴远方,还让我们懂得,在前行的路上,别忘记看看风景,也别忘了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