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士君 通讯员 张 亮
近日,黄淮学院传来喜讯:该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5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攀升至41%,创下历史新高。尤为亮眼的是,在成功升学的学子中,超过四成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突出的综合素质,叩开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大门。这一成绩,是该专业十五年如一日深耕新能源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的又一硕果。
应国家战略而生育时代急需之才
时间回溯至2011年。彼时,一座装机容量为1.3兆瓦的国家级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在黄淮学院教学楼顶成功并网发电。紧随国家能源转型步伐,该校敏锐地在物理学专业开设光伏方向,播下了新能源人才培养的种子。2012年,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招生,黄淮学院成为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
专业设立伊始,黄淮学院锚定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明确以培养未来新能源产业人才为己任,聚焦光伏发电与锂电储能两大蓬勃发展的产业方向,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经过10多年建设,该专业于2022年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权威评价中屡获佳绩:在校友会中国大学应用型专业排名中,连续3年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稳居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行列;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评价中表现优异。
创新育人模式锻造“硬核”实力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黄淮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给出的答案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创新。
该专业构建了“思政铸魂、素养修身”“数理强基、学科交叉”“瞄准行业、分类培养”“校企协同、强化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专创五融合”“理实五贯通”的独特培养模式。其核心课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于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成为专业育人的一张闪亮名片。
雄厚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该专业现有35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31人、高级职称人员 22人。依托这支高水平队伍,该专业全面推行本科导师制,学生从大一即可进入导师课题组,接受贯穿大学4年的个性化科研训练。这些课题组背靠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优势平台,创新科教融合培养路径,成效显著。多名导师所带课题组学生考研成功率达100%,论文多次获评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赛场锤炼真功产教融合塑才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试金石。该专业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节能减排”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依托光伏与锂电两大优势方向,学生直面行业真实技术难题,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智能巡航小车、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光伏清洗机器人等一件件出自学生之手的创新作品,正是产教融合、学用结合的生动体现。近3年来,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00多个,获奖数量与质量持续攀升。
桃李芬芳誉业界绿色征程立新功
扎实的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该专业通过夯实基础理论教学、引入前沿技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供精准考研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铺就坚实道路。毕业生凭借过硬的工程实践能力、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赢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他们活跃在中国电建、国家电投、宁德时代、隆基绿能、创维光伏、正泰安能等新能源龙头企业及重要科研院所,迅速成长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中坚力量——
王高蹬(2015级校友,现任华为数字能源山东代表处解决方案经理)说:“感谢母校在新能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前瞻性设计,让我们能够迅速适应行业需求,完成从学生到行业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王志刚(2012级校友,现任晶科能源马来西亚分公司工艺高级工程师)说:“专业所学成为我攻克技术难关、推动光伏前沿技术进步的基石。能够投身全球绿色能源事业,把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吴睿雯(2016级校友,现就职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说:“母校新能源专业,特别是光伏方向的系统化课程与扎实的工程实训,为我构筑了理解能源转换与电力系统的知识框架。”
刘畅(2013级校友,现任创维光伏京津冀区域工商业负责人)说:“回望来时路,母校赋予我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还是投身能源革命、开拓绿色未来的信念与底气。”
锚定目标促发展立足潮头向未来
当前,黄淮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昂首阔步于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前沿。作为国家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它精准锚定发展目标,深耕光伏与锂电两大关键领域,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莘莘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往绿色未来的广阔道路。站在新的起点,黄淮学院新能源人将继续驭风逐日,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能源卓越人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能源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