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三源共治”点燃代表“履职之光”
本报记者 张新理

胡庙乡人大主席团积极推进“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工作机制,通过对人大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资料图片)

  近日,一场由人大代表主导的“板凳议事会”在驿城区胡庙乡龚楼村古槐树下进行,村民围坐一起,余某婷和张某储争得面红耳赤。驿城区人大代表鲁金凤翻开泛黄的档案册,对照最新的卫星地图,带着双方实地丈量。经过10天的调解,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句号。这样的场景,是胡庙乡创新推进“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胡庙乡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源头预防、实质化解为导向,推进访源、警源、诉源“三源共治”与警调、诉调、访调“三调对接”工作机制。胡庙乡人大主席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分流、反馈流程,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重点,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人大代表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助推胡庙乡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胡庙乡以‘三源共治’为抓手,以人大代表履职为纽带,探索一条‘预防在前、调解优先、法治保障’的治理新路。如今,在人大代表的参与下,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7月2日,驿城区人大代表、胡庙乡人大代表活动小组组长周明生说,“我们将持续深化‘三源共治’机制,力争年内实现‘两个100%’——矛盾纠纷排查率100%、初信初访化解率100%。”
  如何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和实际效能?胡庙乡实践探索一直在路上。
  搭建平台,让代表履职“有位子”。为推进“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相结合,胡庙乡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乡、村成立由人大代表、五老人员等参与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的作用,让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矛盾化解中。
  胡庙乡“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工作机制明确规定:村级调委会成员排查发现村民纠纷并第一时间调解处理,调解处理不了的3小时内向包组干部汇报;包组干部无法调解处理的在3小时内报告给村党支部书记,由村党支部书记组织人大代表等进行调解处理。村级调委会调解处理不了的要在一天内向包村干部报告,包村干部组织协调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人员进行调解处理;包村干部调解处理不了的,立即报告乡联席会议召集人,联席会议进行调解处理;工作人员遇到重大、紧急情况,应立即报告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干部。
  明确职责,让代表履职“有担子”。为发挥人大代表专业、综合和联系广泛的优势,胡庙乡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开展学法活动和素质提升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推动人大代表履职成果转化成为村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胡庙乡“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工作机制要求所有调解案件要做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到有始有终,打造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闭环服务模式,推动代表履职尽责的“新能力”。以多渠道参与村民调解活动,激发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让人大代表肩上有“担子”,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庄村黄湾村民组村民张某兰与同村邻居郑某石多年不合,年年上访。2023年7月4日,因一场大雨郑某石家鱼塘内的水漫出,冲坏张某兰家的庄稼,两家的矛盾越来越严重。驿城区人大代表、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庄村调委会主任刘魁在调解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家最终握手言和。
  能力提高,让代表履职“有方子”。人大工作,根基在基层,活力在代表。胡庙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辖区各级人大代表合力推进“三源共治”与“三调对接”工作机制,动员和激励各级人大代表深入联系群众、依法履职担当。代表充分利用“板凳议事会”“广场夜话”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接待、走访活动,倾听村民最真实的声音,掌握村民最真实的情况,参与到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应用场景中,一体化参与调解、分流、反馈流程,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解决村民急难愁盼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力量不齐、沟通不畅等问题,胡庙乡专门下发《关于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奖惩工作机制的通知》,奖励标准从30元提高到200元。对在处理矛盾纠纷中表现优秀的村级调委会成员,除给予上述奖励外,可授予“金牌调解员”称号。建立调解员实绩档案,把调解工作情况与村干部后备库结合,为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做准备,对表现优秀的调解员在入党时优先考虑。对不配合乡、村调解工作,无故不参与调解者,清除调解员队伍。
  2月27日,龚楼村龚大庄村民组村民耿某海一家因10万元遗产分配问题闹得反目成仇。鲁金凤和几位乡贤人士经过一周的调解,创新采用“三步调解法”,让耿某海一家人最终签订友好调解书。据统计,2024年以来,胡庙乡各级人大代表共参与调解案件67件,矛盾纠纷化解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