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每当读到王维的《杂诗》,记忆便化作振翅的鸟,掠过黄淮平原,栖落在正阳的麦浪深处。这座依偎在淮河臂弯里的小城,用金黄的麦穗编织成我童年的摇篮,用绵长的柳笛吹响游子的心弦。
春日的正阳大地是一幅流淌的油彩画。布谷鸟衔来第一缕晨光时,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便醒了。金灿灿的花海从淮河岸边一直漫到天边,蜂群在花蕊间奏响古老的号子。放学归家的少年总爱折根芦苇当宝剑,在田埂上追逐翻飞的蝴蝶,直到暮色把母亲的呼唤染成炊烟的颜色。那时的风里飘着泥土的气息,混着油菜花的清香,织成游子衣襟上永远洗不去的乡愁。
暑气渐浓时,田地里翻涌着麦浪,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夏季是乡里人最忙碌的时节。大人驾驶着收割机、拖拉机穿梭于田野,利刃般的机械臂掠过麦秆,金黄的麦粒便簌簌落入粮仓。每逢放假,孩子便在田间地头追逐嬉闹,惊起一只只飞鸟。不过半天工夫,拖拉机便满载着金灿灿的麦粒,“突突突”地驶回村里的麦场。大人弯腰捧起麦粒,眼角眉梢都漾着丰收的笑意。爷爷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而归的拖拉机喃喃感慨:“如今的农民可是享福啦!过去麦季收割,得耗上一个月甚至更久,如今几天时间就收完了。”
等到秋风送来收获的讯息,新出土的花生还沾着晨露,在竹筛里滚成一片红云。爷爷常说:“咱正阳的土地会唱歌,你听这花生裂开的声音,就是土地的歌声。”如今,身处城市的我,捧着故乡的花生,依然能尝到泥土的芬芳。那是大地对耕耘者的馈赠,是血脉里流淌的农耕记忆,是漂泊者舌尖上的故园。
最难忘的是冬日里的庙会。天还没亮透,故城的街边已飘起油条与胡辣汤的香气。铜锣一响,孩子便从四面八方涌来,看孙大圣翻跟头。卖糖画的老伯手腕轻抖,金黄的糖浆便在青石板上蜿蜒,转眼化作美丽的凤凰。夜幕降临,满街的灯笼依次点亮,照得老街通明如昼。穿行在人潮中,听得见乡音在雕花门楼下流转,看得见几千年的烟火在飞檐斗拱间流淌,那是乡土孕育的人间温暖,是祖先留下的文化传承,是刻在基因里的故土情怀。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闭上眼,眼前浮现的是金黄的麦浪,是饱满的花生,是青砖灰瓦间升起的袅袅炊烟,是永远走不出的乡情年轮。
(指导老师 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