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8日
一个小村庄的精神凝聚与传承
  本报记者 许 静
  在西平县专探乡,有一个名叫于庄村的村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有着比金子更珍贵的人间温情;这里不见喧嚣,却流淌着动人的乡情故事。2000多名村民用朴实的行动,在这片土地上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师者仁心:一座凉亭的“永恒”


  87岁的于庄村村民于忠显,用颤抖的双手捧出孩子们为他积攒的“老屋钱”:“这些钱,给村里建个凉亭吧。”面对子女的劝阻,这位执教数十载的老教师目光如炬:“我的丧事从简,这亭子就是我的长生碑!”如今,这座爱心亭的檐角飞扬,仿佛老人永不褪色的教育情怀。晨曦中,老年人在亭下追忆往昔;暮色里,孩童在亭前嬉戏玩闹。这座亭子,已然成为村庄温暖的精神坐标。
 

孝心无价:一位媳妇的坚守


  “好媳妇”杨莲美的事迹,让整个村庄为之动容。每天清晨,她都会为婆婆梳洗更衣;每个午后,她都要去寻访婆婆的老姐妹们。“俺娘想你们了,来家坐坐吧。”令人敬佩的是,当婆婆病痛缠身时,她用细腻的关怀诠释着“久病床前见真情”的温暖;公公在世时,日常生活都是她精心照顾……这份孝心,如同村口那棵老槐树,年复一年地荫庇着这个家。
  于庄村党支部书记焦克勤的母亲张爱芳,当年同时照顾4位老人的事迹,在于庄村传为美谈,同样彰显着这个村庄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
  

桑梓情深:游子们的反哺


  在于庄村,每个走出去的孩子都记得回家的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焦占营,为家乡捐款20万元,用于修建村史馆;村民于发亮自带设备返乡,为村里的小游园添砖加瓦;爱心协会会长于世伟四处奔走,筹集资金20多万元,让于庄村比其他村提前几年修建了柏油路。“每次回来,后备箱都塞满了乡亲们的心意,又不知谁悄悄挂在门把上的菜馍,还带着灶火的余温。”于世伟说话间,眼里闪着泪光。这些细微的温暖,编织成了游子们永远的乡愁。
  

崇文尚德:薪火相传的文明


  在这个2000多人的村庄里,走出了40多位高学历人才。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于镇静,就是这片沃土上结出的硕果。焦克勤自豪地说:“村里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丰盈。”这种精神财富,藏在每户人家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里,写在每个孩子认真读书的身影中,更刻在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里。这,正是西平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生动注脚。
  暮色渐浓,爱心亭的剪影映在晚霞中,小游园里传来孩童的欢笑声,炊烟在青瓦白墙间袅袅升起。欢快的秧歌扭起来,清脆的锣鼓敲起来,嘹亮的豫剧唱起来……一个村庄的温度,不在于它有多富裕,而在于这里的村民心里装着多少爱与善意。在这片土地上,文明之花永远绽放,精神之树常青不老。